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李秀恒
下星期三便是新一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的日子。这份预算案适逢在特首选战期间发表,牵涉未来特区政府换届,加上新财爷陈茂波是临时授命,他的理财本领如何,大家都很想知道,所以有关预算案内容,必然特别受到关注。
改善民生靠经济支撑
作为工商界,当然赞成和支持政府改善民生,但要相关措施能持续下去,还须靠发展经济来支撑。所以,工商界最关心的是预算案中有什幺经济政策,可以保持和提升香港的竞争力。为此,工商界每年均会向政府出谋献策,以切身经验提出不少可行的建言,相信当局如能采纳,对香港的经济发展有极大帮助。
特首梁振英上月发表的施政报告,曾一再提到香港要推行「再工业化」,而主要手段是依靠创科来带动。创新与科技是现今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政府似乎把「再工业化」寄託在大埔「香港科学园」和将来的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而这两个地方容量始终有限,可创造的职位亦有限。
工商界则认为,「再工业化」要遍地开花,最好是能够好好运用现有的工厦。不过,现时的工厦受到地政署数十年前制订的「工业用途」定义规管,限制多多,无法配合到现时社会所需。因此,工商界已曾多次提出修改工业条例,把「工业用途」的定义重新釐定,让工厦可以再活起来。
目前全港共有1400多幢工厦,虽说空置率低,但是不少是用作浻房、剧社、音乐室、画室、设计室、私房菜、水耕、饲养海鱼、甚至烧烤场等,五花八门,严格来说,很多都是非工业用途,违反了工厦条例,此现象不应继续放任。
政府表示,由去年至今,先后就港九新界的八张分区计划大纲图作出修订,把「艺术工作室」列入「工业」,「商贸」和「住宅(戊类)」地带内工业办公室楼宇的经常准许用途。至于影音录制室和设计及媒体制作办公室,也已在早年获城规会纳入为「工业」地带内的经常准许用途,为创作和音乐相关活动提供方便。
「工业用途」定义须更新
尽管如此,工厦现时的使用状况十分混乱,当局有责任好好理顺。因按现行工业大厦的定义为:「在任何地方、构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而在其内进行物品的制造、更改、装嵌、清洗、修理、装饰、精加工、出售前改装、或捣碎、拆除,或在其内进行物料的改变和包装者。」所以严格来说,根据《工厂及工业经营条例》,现时很多工厦用户都不符合「工业用途」的定义,违反了工厦规例。
就算现时把艺术工作室和音乐室迁入工厦「合化法」,仍然有不少浻房、食肆、酒吧和烧烤场等非法存在,如果政府在统计工厦空置率时,连「不合法使用」也当作「正常情况」来计算,便于理不合。
因此,工商界一直要求政府对全港工厦的使用重新规範,重点就是要把数十年前制订的「工业用途」的定义作出符合时代的更新,将设计、研究、培训、市场推广、展销及售后服务等也纳入至「工业用途」的範畴中,这样的话,工厦的使用限制便能大大放宽。更具体的做法,当局可从工厦安全角度考虑,列出可容许的类别,以适应现今工业转型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配合本港「再工业化」的发展,且有利于将工厦的管理重纳正轨。
如果财政预算案对工商界这个建议作出积极回应,香港要振兴工业,肯定事半功倍。
下一篇::促氛围 打基础 创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