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首置上车盘与居屋的矛盾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9月24日

李明生

房屋问题「大辩论」近日掀开序幕,「首置上车盘」便为箇中一大头炮。观乎社会对此反应,大体来说均表示欢迎,就连发展商也谓乐意配合;然而,计划仍有不少矛盾尚待釐清,尤其是对照居屋政策方面。

收入较高不能折扣更大

「首置上车盘」的最大矛盾,乃在于定位方面。林郑月娥在竞选政纲里说,这是一个介乎居屋与私楼之间的置业阶梯,旨为不同收入的市民提供置业机会及重燃置业希望。的确,社会上存在不少「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壳蜗牛,本身收入纵然不算太低,是故不符资格申请居屋,惟随着整体楼价不断攀升,他们又不得不对私楼望而兴叹。所以,针对这群「夹心阶层」补筑一层住屋阶梯,相关诉求一直不低,尤其当居屋和私楼之间的差距愈扩愈阔。

然而,这又牵涉一个问题:如果「首置上车盘」的折扣不足,他们还是难以顺利上车。毕竟,计划以「首置上车」挂帅,目标主要是青年,如果相关定价依然高不可攀,新措恐注定无济于事。有鑒于此,现在建议中的折扣率,就较居屋折扣率更加之大!这就形成「首置上车盘」与居屋的一个极大矛盾:前者的目标群体无疑是收入较高的,但却势可享受比后者更大的折扣!这会否意味着,居屋政策势被挤掉以至名存实亡,日后人们都会涌去「首置上车盘」,反倒居屋势必变得乏人问津?

其实,要化解上述矛盾,方法可以很简单--纵然「首置上车盘」有定价优势,但只要同时赋予适切限制的话,则两个政策工具便可分别回应不同市民的置业需要了。建议中的「首置上车盘」就更多针对解决居住需要,投资功能很可能会完全去除,例如在转售时须限以原价(计及通胀后)卖予政府。可见,这跟容许升值的居屋绝对截然不同。增供应不必理楼市周期

换言之,根据现时初步建议,市民诚可根据自身需要及市况预期,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房屋计划。如果看好后市,就宜购买居屋;如果看淡后市,或仅视房屋为居住用,则宜购买「首置上车盘」。只要釐清以上定位,两个政策诚有各自的角色扮演。

进一步言,两个政策其实还可互相配合、互补长短。上一次的楼市下滑期,居屋便出现了严重滞销情况,部分甚至不得不转为出租公屋;这个惨痛经验,多少导致了今日居屋供应出现断层。现在有了「首置上车盘」的原则概念,便可更好应对楼市周期的变化,具体操作如下:政府如常觅地兴建资助出售房屋,惟先别定性做任一资助类型,而是去到最后的发售阶段,才视乎当时市况或市民的申请反应,来决定整个屋苑或个别栋数,究竟应拨作居屋抑或「首置上车盘」。这样的话,资助房屋的供应就可无视市况,不虞再现供应断层;如前所述,当市场预期楼市向上,市民自然喜欢容许升值的居屋,而当市场预期楼市向下,市民则自然倾向购买锁定楼价的「首置上车盘」。当中,对比由供应或政府主导,全盘交由需求或市场主导,以决定哪个资助出售房屋模式适合当时市况,肯定是个最为有效的做法。

宜整合两套资助出售房屋

当然,以上说法须要改变居屋现有规定了。不过,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做法就是日后乾脆取消兴建新居屋,并将居屋的概念整合到「首置上车盘」,亦即将两套资助出售房屋政策整合起来。也就是说,日后在公屋与私楼之间,不再新建居屋,而只兴建「首置上车盘」;当中会一分为二,一是楼价可变而折扣较低的,一是楼价不变而折扣较高的,后者仅限以原价(计及通胀后)转售政府,前者则可转予其他合资格人士所谓合资格人士,包括所有绿表、白表,抑或收入资产不逾上限者,他们在一二手市场皆可申请购买两款「首置上车盘」,而单位供应亦可采用新建议的公私合作方式。

说到底,楼市供应固然愈多愈好,而楼市供应的种类同样是愈多元化愈好;这样的话,市民的置业选择自然能够增加,而政府运用不同政策工具的弹性亦会提高。「首置上车盘」与居屋的原则概念,绝对可以双轨并行、甚至乎是多轨并行,各自保留各自优点。事实上,值此楼市「大辩论」之契机,除了重新审视土地供应的来源,亦宜重新审视资助出售房屋的政策,从而将整套房屋政策理顺过来;正如林郑月娥所提倡,今届政府诚可扮演更佳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新角色。

上一篇:中国人已证明手机支付方便 为啥德国人还爱用现金?
下一篇:珍珠身价倍增 异型珍珠潜力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