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交会给香港的启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1月29日

李颖

昨日,第十九届中国高交会在深圳圆满落幕。逾3000家参展商,上万个参展项目,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客商,70名外国部长级官员、诺奖得主等重量级嘉宾出席,数十场前沿演讲,近60万人次的观众,构成了一次盛况空前的科技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已成为中国第一科技大展。

港曾错失与深合作

从承接香港北移的制造业,到依靠创新科技转型崛起,深圳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小渔村跃升为内地一线创新城市,发展势头令人难以小觑,高交会是深圳创新科技风头正劲的缩影。

不为人知的是,深圳创办高交会之初,也曾主动向邻居香港发出邀请,希望深港两地合办,但香港婉拒了,成为业界一桩憾事。

香港大概没有料到,昔日邻居小弟会在高科技上一骑绝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科创先锋。香港今日在创新科技产业上与深圳渐行渐远,亦与当年的短视不无关系。如今,深圳高交会已无需借助香港的名头,其自戴的光环已足以吸引科创企业纷至沓来,以至于展会一位难求。

不独深圳,过去十数年,整个内地新经济风生水起,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喻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不少来往两地的港人发现,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在内地畅通无阻,出门不带现金,已不仅仅是年轻人的时尚和专利。不少港人慨叹,本港在移动支付便利性上已大大落伍。

反观香港,服务业占到本地生产总值的九成以上,亦带来产业空心化和结构单一的担忧。香港多年形成的传统优势行业是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但受制于本地市场的狭小,加之面对内地进一步开放带来的竞争,传统优势产业的上升空间已显逼仄。如何拓展新的产业,放大香港科教基础雄厚的优势,是摆在香港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年以来,香港与邻居小弟深圳的关系微妙。制约两地合作走向深入的是,香港官员与社会普遍存在优越感。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善,两地合作仍将落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怪圈。

莫错过大湾区科创合作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新任特首林郑月娥作风务实,愿意放下身段,寻求合作突破。在近日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林郑不讳言,「必须直面邻城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飞速崛起和成果。香港作为一个非常外向但无资源、无纵深的经济体,必须不断开辟新径巩固和提升竞争力」。

林郑试图打破过往香港政府重在「服务」与「监管」的定位,转向「有所作为」。而她实现这一理念的着力点,便放在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与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上。

借助于CEPA,香港与内地已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但如何更进一步,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通上更加通畅,是发展大湾区城市群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林郑把眼光瞄向了创新科技及创意产业,无疑是眼光长远的明智选择。

香港新一届政府的积极姿态在本届高交会上也有了最直观的反映:今次高交会有了首个以「香港」命名的主题论坛,举办了首个「香港日」专题活动;香港馆亦从多年来偏居一隅,移师高交会1号馆中央展位,参展成员从港大、理大等高校,到知名科创企业,成员较往届大幅增加。

但仍然要看到,相较于海内外客商的踊跃,本港高校与科创企业的整体参与度仍不乐观。有本港高校人士向笔者坦承,今次是自首届高交会之后,第二次参会,须知高交会已举办了整整19届!另有不少本港参展商是首次参会。可见,本港科创界对高交会的了解仍然有限。

十九大报告中有关香港的表述令港人充满期待。香港能够受惠于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中大有可为。

有迹象显示,香港官员正改变过去坚持做龙头的想法,思考如何在大湾区内,通过城市间的错位协调发展实现共赢,通过与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共同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我们相信,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开放的心态,务实地身体力行,香港的科创潜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香港已经错过了高交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合作,断不可再失之交臂。

上一篇:房价波动难改大势,调控更须保持定力
下一篇:5000亿美元市值的腾讯和阿里意味着什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