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全球经济两大奇观:一是股市暴涨,二是债市暴跌。如今1月过去,风向已然大变,股债双杀的忧虑正在市场蔓延开来。人民币在美元弱势下连涨八周。
股债双杀风向突变
上周美日欧股市全线下挫,新兴市场股市普跌,港股在连升7周后出现调整。A股例牌波动,唯上周五沪深两市微升翻红。
经济复苏、币策收紧及财赤增加,令美国政府举债需求飙升,上周美国国债市场上演大抛售,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2.84%,比年初上升44个基点,为2014年4月以来首次。美元因缺乏支撑持续走弱,美股也罕见失宠,遭遇「黑色星期五」。标普500、道指、纳指齐齐下探。
美联储于2月1日公布议息结果,一如预期维持利率不变。市场普遍预计联储会在3月加息,国债收益率还会走高。美元贬值、美联储缩表连同加息预期升温,加之上周五出炉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显示,工资大幅增长,创2009年以来新高。美国1月份失业率保持4.1%历史低位,显示美国经济已处经济扩张的峰值。通胀会否如影随形,不期而至?
人币收复8年失地
在美元弱势之下,人民币汇率连涨八周,上周五升穿6.27,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160点至6.2885。本周累计调升551点。自去年以来人币已累升10%,短短一个半月间,人民币兑美元涨幅相当于2010年到2017年连续8年的总体涨幅。
这导致市场不得不重新调整对人民币的预期,汇丰就将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去年底预测的6.6调至6.2。照此升势人币升穿6.2似不用捱到年底。只是出口承压,人行会不会让人币升至「8.11」汇改前6.21水平?
打破「唯GDP论英雄」
中国全国「两会」确定分别于3月3日和3月5日召开,调低GDP增长目标成为近日相继闭幕的省级地方「两会」新现象。
与2017年相比,至少有13个省份调低了2018年GDP增长目标。其中,天津从去年的8%调整为今年的5%,重庆从去年的10%下调为8.5%。一些省份在GDP目标的表述上有了微妙的变化,如广东将去年设定的「7%以上」改为「7%左右」。福建、海南等省份决定取消对部分市县的GDP考核。
地方政府调低GDP增速的背后,是对「数据注水」等造假行为的拨乱反正,也是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环保督查升级的无奈之举。无论如何,「唯GDP论英雄」时代已成过去式。
防风险须从体制着手
中保监主席楼继伟罕见发声,指中国金融体制严重扭曲,防金融风险须从体制着手。
他指,中国M2/GDP超过200%,与日本水平相若,美国M2/GDP为91%,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平均高达4.09厘,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千分之1.1,日本仅为千分之0.01。相比之下,中国的货币环境更为宽松,但资金成本反而更高,表明金融体制存在严重的扭曲。
有学者统计,从金融危机后至今,中国基础货币M1投放规模及比例远不及实行量化宽松的美国和日本,但M2却畸型膨胀,原因就如楼继伟所说,名目繁多的中国特色衍生品如同业、通道、巢状、资金池、庞氏融资性的万能险、P2P、非标、现金贷等等层出不穷、相互叠加,不断抬高资金成本,加剧实体经济困难。本轮去槓桿、强监管即重在破除上述金融乱象,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昨晚发布,部署乡村振兴力度前所未有,分别设立了2020、2035和2050三大阶段目标。文件提出,「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但「严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那些想在农村买房的城里人,梦休矣。
为本周数据划重点
本周将有系列中国经济数据出炉,包括将于周三公布的中国外储,此前公布的中国外储为31399亿美元;周四将公布1月进出口贸易数据、1月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及实际使用外资额;1月PPI、CPI数据将于周五公布,周六则有1月M0、M1、M2货币供应数据及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系列数据公布,须密切留意。今日时报记者 李颖
下一篇::沪指一牛难遮百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