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迈大步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5月03日

凌昆

中国经济发展重点正由增量转向提质,且要更重视创新驱动模式,这些将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及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最基本策略和政策指针。

三个第一三大优化

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的讨论时提出了「三个第一」的说法,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可谓与邓小平曾说过的发展是硬道理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前后互相辉映。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几点:一、没创新驱动旧动力不能转新,中国便不能真正强起来,而只能大而不强。二、做强靠创新及人才,这两方面的体制改革将是今后改革重点。三、人才在报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中国的向心力和吸引力也更大。在利用人才上又要本土海归并行。

这便清楚说明中国要强大的基本在创新,而创新的基本在人才,故中国必须在这些方面下苦工提升效率,做到才无不用才尽其用。中国在创新上已投入不少,过去主要是国家通过院校及国企投入,和通过国家项目如太空、核能及军工等方面来拉动,但现时已发展到国家与社会特别是民企并肩齐进各有分工各擅胜场。今后的科研体制改革应侧重于如何引导资源如资金及人才的投向,并使投入能最快及最大程度地产生效益。此外,还勿忽略由科研成果到商业化这个关键环节,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就看这裏做得怎样。总括来说:今后在科技及人才管理方面,必须做好用才优化、投向优化和产出优化等「三大优化」的政策工作。

为优化投向必先做足技术评估及技术发展规划的工作,为投向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基础。当年笔者在海外政府部门工作时研究高科技发展政策,接触到日本政府的科技发展蓝图,对其细緻深入的科技评估及规划印象深刻,明白上世纪70及80年代日本科技及相关产业能迅速崛起殊非偶然。又发现星洲政府亦学日本,同样有很好的科技评估规划,故能以弹丸之地跻身具有先进产业国家行列。日本在组织企业赶超上也有好範例,如为追赶美国在大型集成电路方面的发展,便把当时六大电子电脑企业分成两组联合攻坚而终有成。

改变中国 改变世界

为优化产出,要把基本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应用等上中下游环节紧密联繫。中国在这方面现时一大利好便是大量优质民企冒起,不单在个别技术领域有良佳表现,还能紧贴市场急市场所需,成了有效的技术成果及市场需求中介。例如阿里巴巴等网企,便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及人工智能改造线下经营方式,老行业得以更新而新科技得到应用。基于图像识别的刷脸等技术应用亦日趋广泛,有时用法更出人意表。

说到底人才是科研创新最根本及关键因素,人的因素第一,以人为本是金科玉律。中国人本就聪明灵活,再加上量多,从潜力计基本上是天下无敌:数据显示每年有逾700万大专生毕业,具技术及专业能力人士则以亿计,只要用好这些资源,科技很难不大进。还有一大优势是这个人才大池子是在一国之内一个文明之中,相互作用更强,令数量优势通过乘数效应再加以放大。

人才开发最重激励机制。在过去,中国很重视精神激励,许多老一辈科学家都抱有科技报国之心,即使环境艰苦仍坚持为国效劳。现时情况有变,在中国工作回报不俗,甚至有时高于海外,包括薪酬好优惠多(如居住、医疗以至子女教育等),更重要者是发展机会大,海外已少有如中国能大举投入科技发展的地方。何况现时投入相对GDP及国力在国际比较上还是偏低,中国科技发展还只在初步阶段,前景更为亮丽。

中国科技发展在未来十年内不单将改变中国,还将改变世界。过去40年,中国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发展出人意表,未来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发展形势将更难预料。目前中国要按习主席定下方针做好工作,将来还要学习适应由此缔造出来的新天地,中国及人类文明发展将要进入新阶段。作为科学工作者,更应庆幸生得逢时,要有历史使命感,好好把握黄金机遇,特别是要如习主席所言,把个人的利益与发展融入国家的利益与发展中,才能赶趁大潮,踏浪前进。

上一篇:港交所“同股不同权”利于和美国等国际市场竞争
下一篇:香港中小企的两大挑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