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仍前景佳机遇多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5月06日


文/淩昆

中国首季经济数据正如预期显示了罕见的严重收缩,GDP下跌6.8%。但在这恶劣的表现下却潜藏新机遇及光明前景,关键是中国要能认清形势并善于掌握机遇。

经济收缩但潜藏机遇

显然有必要恰当地解读首季数据,有几点尤须注意:一、在封城造成的经济活动急冻下能有此表现可以接受,跌去一成亦非无可能。二、损害可逆度高。拉动经济的三头马车全面收缩,零售及投资下跌幅度均达双位数字反映内需大挫,而外贸顺差大跌逾八成则反映外需疲弱,人均实际收入也跌了约4%。除外需外,随复工复产,投资、零售及人均收入等都可以很快回复正增长。冻结的经济活动恢复后可追回生产、消费及投资额令损失减轻。关键是疫期较短,只两个多月便平复令可逆性提高。三、最黑暗时刻已过,前景将愈来愈好。首季中3月份已见到明显转势复元启动,各指标跌幅比前两月显着缩小,如工业生产便只跌1.1%。四、今年余下三个季度复元必逐步加快,一些部门还可能出现强劲反弹。估计若未来三季度经济复常,则全年GDP增长可在2%到3%之间。据IMF估计,今年全球GDP将跌3%,但中国却可增1.2%,如是则中国经济将呈一枝独秀气象。IMF还估计中国GDP明年将报复性反弹9.2%,其实反弹更多会在今年内出现,可进一步推高增长。五、经济产出虽见收缩但质素提升却加快了,可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明显的例子是高科技工业3月份大增8.9%。

对于如何应对疫情余波未了和经济低沉的严峻形势,中央最近提出了系列重要指引,可作为具体政策制订所依循的大方向。最基本的是要有底线思维,要充分估计困难及风险和要增强紧迫感,做好必要的心理及行动準备。抗疫要常态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习近平早前巡视浙江时更指出要把防输入作为抗疫的重中之重。

具体高效落实「六保」

为保复元,充分及全面估计海外的疫情及经济风险乃必然首步:这将为作出具体应对部署提供必要基础。发达国尤其欧美地区疫情总体上仍在恶化而未见顶,切勿低估其趋势的多变、突变及複杂性。欧美多地因受不住封城带来的政经痛苦,出现了更多疫情转向「平缓」、「见顶」及开始解封的声音,製造了假阳春图景,为疫情发展增添了曲折性,有可能出现一波接一波的形式,拖长了疫期及加深了损害。实体经济的急冻前所未见,如美国失业率急升至15%到20%之间,超过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的25%,有估计指可升至二成甚至更高。同时更不能忽略周边地区,尤须关注日俄印及东盟四地的情况变化。最近俄国成了输入疫症的热点,其实日印及星洲的问题也很严重。星洲有欠下多家银行30亿美元的企业违约,须防会如1997年泰国般引发地区性金融风暴。

显然,中国经济复元正遇上更强逆风,对外部门将首当其冲。最近中央提出了「六保」(包括保就业、基本民生等),但这只是目标,还须有具体高效的政策来落实。传统的宏调扩张政策如降息降準及扩大财赤等已不足以应付新形势,必须积极主动地以攻为守重拳出击,由大型发展宏图推动投资,一则拉动增长创造就业,由增强内需来抵销外需下滑,二则抢佔新经济制高点和充分利用疫情带来的新机遇及优势,从而达致长短期目标兼顾。投资项目必须配合以下几点:一、疫情凸显了中国在生物、AI、信息等多方面的强项,但须有新投资来巩固及深化优势并补足短板,从而助力中国产业抢佔新经济发展制高点。二、结合新旧基建和线上线下业务拓展,由此推动新经济及传统经济的互补性发展。三、伸延供应链。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发展韧力及动力,增强了国际市场信心。这不单防止了供应链的「去中国化」,还可吸引更多投资以伸延及扩大中国的供应链体系。投资项目必须掌握其中机遇,且还要通过自动化及数字化管理来增强中国在疫后的竞争能力。疫情实际上已为中国提供了加快增强实力及国际角色的机会。

上一篇:外资续抄底A股
下一篇:中国金融市场韧性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