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波兰读者在华沙的书店内翻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在外媒对十九大报告的议论中,有关中国外交的部分占据相当比例。这种强烈的兴趣源于他们心中的判断 一个自信的中国对亚洲和世界都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不同的外国媒体对于十九大之后的中国外交姿态有不同的预测:积极、自信、和平、负责任 都是他们报道中的关键词,当然也少不了有关中国外交将 充满肌肉 的调门。
中国将提升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 ,德国《焦点》周刊20日认为,几十年来,中国外交一直以邓小平提出的 韬光养晦 为指针。不过,十九大报告显示,中国有了新的外交政策。北京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9日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治理中最积极的力量。这显示东方大国自信而坚定的新外交。
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 ,是英国广播公司19日一篇文章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预测。文章说,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这种转变,建立在习近平和他所领导的中共中央对自身行为方式所抱有的高度自信心和自豪感之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共所践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成功地帮助中国 站起来 和 富起来 ,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这种新途径显然与传统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无关,也根本不同于 华盛顿共识 所倡导的以市场机制而非国家力量驱动经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模式。
中国试图走出自己的道路 ,法国《世界报》19日的文章说,最近几十年,中国深深地改变了自己的定位。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积极地实施多边主义。
美国《纽约时报》19日分析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议题时说,报告没有提及特朗普,也没提到朝鲜或其他具体的政策问题。这种报告是一个政策大纲,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蓝图。即便如此,习近平的重点仍显现无遗。在他的整个报告中,习近平多次使用 大国 或 强国 来描述中国,这与过去的时代截然不同 北京的领导人以前把中国描绘为一个贫穷的、在海外无足轻重的国家。习近平说: 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习近平说,中国致力于支持国际合作、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支持发展中国家。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俄罗斯《报纸报》对十九大报告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该报19日援引专家的分析称,这可以视为中国向与关系紧张国家发出的一个信号,包括印度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目前中国与这些国家存在边界纠纷。中国以此表明,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将实施和平外交政策,努力维护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报道称,中国不追求世界霸权地位,不希望成为他国攻击的靶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2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的外交政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和发展性,并不会发生大的转向和突变。实际上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就一直在发展中,而且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十九大后,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肯定会表现得更积极有为,外交的全球视野也一定会表现出来,展现其新的特点。
阮宗泽认为,中国具备外交自信,一是因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以往已经不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做得更好更多。二是中国本身利益与全球利益互相交融,相互依存空前增强,这客观上需要中国更加积极主动,更加自信地推进自己的外交理念。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 环球TIME 客户端。
下一篇::为完成旅游业计划,印尼再造10个“新巴厘岛”吸引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