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观察】建货柜屋不如改良临时房屋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0月09日


学研社研究员文武

特首林郑月娥即将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解决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预料将是焦点。早前传出消息,指新一届政府有意引入货柜组合屋作为过渡性房屋,以供正排队上公屋的家庭临时居住。货柜屋的建议看似十分新鲜,噱头十足,也能吸引传媒和市民的注意,但如果细心一想,就不难看到货柜屋只适于应急之用,不应该被视为解决住屋问题的方案。

过渡房屋居住年限不短


香港的公屋建设不足,需求大于供应,最新的公屋轮候时间平均达4.7年,导致有一部分收入低的家庭未能入住公屋,而需要租住私人楼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入住「浻房」,不仅居住条件极差,而且租金昂贵,成为香港居民居住困难问题中的一个难点。

新一届政府上场,积极思考解决这部分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而且思路开阔,大胆创新,不受束缚,施政报告未出,社会上已经出现多个热点方案展开社会讨论,这一点十分可喜。

「货柜屋」方案是其中一个较受关注的方案,有意见指出,可使用镕置官地或向发展商平价租用土地,建设四层高的「货柜屋」,作为过渡性房屋。至于「货柜屋」的模式,可以参考内地或外国的例子。

不过,笔者对此建议存有疑问,供轮候上楼人士居住的过渡性房屋,虽说是临时居住,但实际居住的时期并不太短,如果按平均4.7年的轮候时间,平均要居住4.7年,即使政府加把劲努力增建公屋,估计在过渡性房屋内居住的年限也不会少于3年。

其次,轮候公屋的人数众多,即使政府提供过渡性的房屋,也未必能一下子全部帮助有住屋需求的家庭,就是说,即使是入住这类过渡性的屋,也需要轮候,旧的一批人搬入公屋,也还会有新一批人入住。也就是说,过渡性的房屋,虽说居住者平均只住4.7年左右的年期,但一批又一批人轮流入住,这类房屋很可能变成较长一段时期内的过渡性房屋,直至政府完全解决公屋轮候的问题。

改良临时房屋和中转屋

「货柜屋」是铁屋,即使开设门窗,安装空调,做好内部装修,设置独立的洗手间、厕所等,仍然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房屋,而是适用于临时性解决短暂居住需求的房屋,多用于赈灾,或建筑地盘的临时办公室或宿舍等,以解决应急性和短暂性的居住需求,而不能作为解决长期居住需求的方案。香港地处热带地区,天气炎热潮湿,家庭居住环境挤逼,「货柜屋」尤其不宜居住,制订政策或提供建议的人士,如果亲身居住一下这类「货柜屋」,就明白其中的苦处。解决住屋困难问题,应该是以人为本,要从居住者本身的角度出发,为居民提供适合居住的短期性房屋。

笔者认为,「货柜屋」方案看似新鲜,也有噱头,能引起社会的短暂注意,但却不是好的方案,而解决「浻房户」居住问题的办法还有很多,其实不必舍近求远,过去的临时房屋和中转屋,经过改良都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假如政府找到合适的土地可用于安置「货柜屋」,何不将这些土地改为建设新型的临时房屋或中转屋?这类房屋也可以依照现时居民的基本居住需要,设置独立的洗手间、厕所,选用较环保、美观、舒适的建筑材料。笔者相信,只要设计得当,选用的建材良好,新型的临时房屋或中转屋会比「货柜屋」更具吸引力,也更适切目前「浻房户」的需要,更有助于解决「浻房户」的居住困难。

上一篇:港交所首推铁矿锡期货
下一篇:金发局建议引入亏损税务宽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