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撑大湾区规划 冀移除人才流动障碍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0月09日

商界撑大湾区规划 冀移除人才流动障碍

商界撑大湾区规划 冀移除人才流动障碍

【今日时报网讯】记者郑珊珊报道:毕马威和香港总商会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八成商界受访者支持大湾区规划。调查发现香港受访者对大湾区的竞争力最感乐观,有更多在香港有业务的受访者认为,大湾区10年内有望媲美东京湾区,比在中国内地有业务的人高。

调查历时两个月,收到了来自香港(410人)、广州(91人)、深圳(82人)及其他大湾区城市(31人)共614位企业管理层的回覆。受访者重点指出,大湾区规划可产生不少裨益,如增强企业的协同效应,带来更自由的人才流动、更强的市场渗透能力等。贸易和物流业是被视为最有可能受益于大湾区发展的行业,其次是金融服务和创新科技。

华润冀大湾区成为创新中心

华润战略管理部高级副总监余忠良表示,公司将集中关注新经济範围,每个项目都会与创新有关,希望看到大湾区能复制硅谷智库奇点大学的模式,即除了提供教育课程外,还为初创企业和企业举办会议和运营企业孵化器。

太古集团则认为,不同湾区都拥有一个共通性,就是外商投资和人才都会发挥一定作用。此外,海关程序的放宽不应仅针对大湾区内部,也适用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乃至海外的访客。

基于欧盟的神根协议的安排,欧盟24个成员国和两个非欧盟国家取消了对其公民的内部边界管制,这是大湾区旅行通行证可以参考的一种模式。区内人员的自由流动,让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该区即将完工的各种运输基础设施,提供高质素的互联互通。

另外,顺丰战略管理处副总监彭辉则表示,为了实现大湾区规划的潜力,地方政府必须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货物的融通和人才的融合。要达到货物的融通,将需要区内海关管理、流程和标準的融合。区内融合的关键并不只是向香港学习,而是需要各城市官员共同努力,去建立一个可以解决边境管制、货币和立法差异的海关系统。

上一篇:MIT首个创新中心在港揭幕
下一篇:本港重登全球金融中心三甲 排名仅次伦敦纽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