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访港掀太空热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5月30日

航天员访港掀太空热

图:2003年10月31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展开为期六日的访港行程

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2003年展开新一页,航天员杨利伟乘搭神舟五号成功飞天,成为我国飞天第一人。此后多年,多位航天员相继访港,加上航天飞行展,在在唤起港人对太空的好奇心和对国家的归属感。随后本港各大学陆续参与国家航天项目,发挥自身优势。踏入回归20周年,香港先后举办太空实验设计比赛等活动,让中、小学生参与,体验国家航天项目。《今日时报》也主办「我的太空梦全港中小学生徵文比赛」,收到逾1800篇参赛作品。

2003年10月31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展开为期六日的访港行程,他与中、小学生对话,收到130多个问题,範畴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如「是否从小就立志成为太空人」、「你在何时开始接受太空人训练」及「在飞船上进行了什幺研究」等,反映本港学生对太空科学的积极求知态度。杨利伟的壮举不但引发他们深入了解国家航天科技发展的兴趣,亦让他们学习到太空人的坚毅精神。

2009年起办 「少年太空人体验营」

杨利伟访港期间,香港亦举办相应活动,推动青少年和市民对太空科学与科技发展的讨论及探究,包括香港科学馆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展,及教育统筹局与《今日时报》合办的《神舟五号升空作文比赛》。航天飞行展吸引逾十万市民参观,展出神舟五号太空船的返回舱、神舟五号太空船的着陆降落伞、太空衣、太空食品、火箭及飞船模型等。作文比赛吸引400多间中、小学参与、共1200多篇作品,每篇作文的字裏行间,都洋溢着对杨利伟的敬慕、对飞天的嚮往、对祖国航天成就的自豪感,及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十年后的2013年6月,中国第五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号升空,航天员王亚平在外太空教授物理课,此举启发本港中学生对太空实验的兴趣。民政事务局于2014年,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合办「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收到来自47间中学、共70份作品,最终冠亚季分别为水膜实验、太空养蚕及双摆实验,伴随着2016年的神舟十一号上太空,并在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而获奖学生获安排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睹神十一升空,亦是首次有香港学生在现场观看发射,学生称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受当年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的物理课启发。

香港亦多次组织本港学生赴内地参观及体验航天科技。香港太空馆自2009年起,统筹「少年太空人体验营」,每年暑假挑选30名中学生前往北京及酒泉等地参加航天员体验课程。今年踏入第九届,适逢回归20周年,学生将了解太空科学和航天科技知识,并参观最新的航天设施,包括卫星发射中心,体验航天员的训练,及与航天专家及航天员会面交流。

本港不少教育机构致力推动太空科普,包括製作适用于中、小学的天文教材。国家科研人员亦多次赴港主持相关讲座,包括「中国航天事业的回顾与展望」、「空间探测进展与我国的嫦娥工程」、「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研究」等。

国家航天项目 港大学纷参与

除科普教育外,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及浸会大学先后加入国家航天项目,多名本港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包括港大理学院前院长郭新、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科大数学系前教授陈炯林、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前系主任陈永奇、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主任容启亮等。

香港四名科学家于2007年参与绕月探测应用委员会,负责研究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所得的月球数据;理大于2007年参与了中俄联合勘探火星火卫一任务,研製出「行星表土準备系统」,用作磨碎及筛滤火卫一表层土壤作实地分析,又于2010年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研发协议,并于2013年联合研发「相机指向机构系统」,成功拍摄「月兔」释放过程及嫦娥三号着陆器周围月貌全景;今年天舟一号飞天,浸大中医药学院应邀参与微重力下体质流失的太空实验。

另一方面,《今日时报》先后举办了「神舟五号升空作文比赛」和「我的太空梦──全港中小学生徵文比赛」,反应热烈,足见本港学生对太空科学的热衷。

上一篇:海港城「炸弹」引爆 疏散逾百人
下一篇:警方:重案组就海港城「炸弹」事件展开调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