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陈嘉琪喜见文凭试保持AL水平,并获海内外广泛认可今日时报记者蔡文豪摄
今日时报记者 吕少群
如果说千禧教改改变香港升学、考试等教育体制,作为教改配套的课程改革则重塑了香港教学生态。十五年来,IT教学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中小学、幼稚园、特殊教育课程,以学习领域知识改变纯学科观念,融入共通能力,提倡学会学习,放弃填鸭背诵,优质教育基金广泛资助创新项目,内地交流和认识国情活动持续推展,陈嘉琪都全程参与。
课改全靠团队合作
回应记者形容她是课改「推手」的称号,陈嘉琪表示课改是整个团队的工作,是一班具专业精神同事一齐做,不可能由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更有课程发展议会的带领及谘询。「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考虑了各方麵条件和形势,都是认为在当时是最恰当,但未必最完美。」
2012年,最后一届高级程度会考(AL)、第一届中学文凭试(DSE)同年开考,两批中学毕业生同年上大学,前者是三年制,后者是四年制,无论中学或大学都要应付三年新旧两制并行、两批学生同期在校园学习、活动,学界称之「双轨年」,结果做到「软着陆」,没有出乱子。陈嘉琪形容是奇迹。
她点出幕后功臣,除了考评局和教育局联合委员会,特别称讚港大教务长韦永庚及各大专统筹收生的朋友,学士通过联招申请,另设网上平台Eapps招副学士,并以电子形式分批报名和放榜,都是按部就班,大家一起倾出来。
「我们与辅导教师协会时任主席何玉芬等专责小组携手同行,安排了放榜预演。还在放榜当天设立应变小组。学生的多元出路也作了计划。三年的预备工夫没有白费。」
中学不宜太早分流
陈嘉琪表示,文凭试保持AL水平,并获海内外广泛认可。她强调,推行新学制是回应教改报告书提倡的多元选择,「大学三改四,是要增强香港人才,人才在二千年时已开始错配,会考生离校后无顺畅的升学途径,工种与知识和能力不匹配。社会发展第三产业,需要科技人才,又讲求终身学习。
大学课程由专门变得宽广,一年级先学基础课程,二年级才选主修。中学不应仍停留于筛选,太早分流也不适宜,新高中修课模式採取4+2X模式,即四科主修科(中英数通识)加两科选修科。但她坚持要有第三科,甚至第四科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学校需要。「当年,中文大学高等程度会考(HL),也只要求考六科。」
文凭试实施六届以来,陈嘉琪透露局方一直追蹤学生表现,又说大学表示分不出DSE和AL学生,「外国院校,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都肯定香港DSE货真价实。教资会统计也显示,修读科学科技和医疗相关课程的学生由2012年的29%,升至2016年的超过40%。」她补充,旧制中五生出路有限,只有四成中学生在本港升学,新制下,八成中学生在港升学,逾一成在两岸和外地升学。文凭试也获得僱主承认,大部分应用学习科目与资历架构挂鈎,证书可用于升学及就业。「大学说文凭试无水分。」
下一篇::无悔十八年「影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