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重视国民身份认同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6月18日

课改重视国民身份认同

图:陈嘉琪表示,课改一直重视国民身份认同

「见惯风雨,见惯改变,尽视作自然。」十八年间,陈嘉琪由港大教育学院学者转型为专责课程变革的教育高官。从教育署、教育统筹局到教育局,署长、局长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她始终如一,全心全力推动和落实课改,「忠实执行教改的指示」。

1998年,陈嘉琪获时任教育署署长余黎青萍聘为助理教育署署长兼课程发展处总监,其时教改开始酝酿。不久,罗范椒芬获委主掌教育署,其后升任教育统筹局局长。2002年,政府实施高官问责制,罗范椒芬转为常任秘书长,教统局局长换上李国章,教改全面推行,教育署併入教统局。再之后,教统局改名教育局,孙明扬登场,继之为吴克俭,教育局常任秘书长也如走马灯。

不过陈嘉琪继续专心一致发展课程,包括落实新高中通识教育科、制定德育及国民教育课程指引(可惜在「国教风波」中被妖魔化而最终遭搁置),还加强及理顺各项专业支援措施,与各界合作继续改善资讯科技教育策略等等。

感谢罗范李国章支持

回望课改历程,陈嘉琪特别感激罗太和李国章的支持,强调课改文件《学会学习》第一次把课程作为核心,所提出四大关键项目(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德育及公民教育、资讯科技),都能从教师可理解和实践的角度入手,经过实践并取得成效。

最令她欣喜是十岁儿童在国际阅读评比中,港生排在前列。「四大关键」项目这个框架称得上「滴水不漏」,能将教改强调的廿一世纪能力贯串于课程,包括重视沟通、语文、科学和艺术等共通能力。她表示,小学课改最见成效,与小学没有公开试压力,以及小学教师成功做到範式转移有关。

「2002年,我们已经将国民身份认同写入课改文件,也重视价值观的培育。」陈嘉琪表示,课改一直重视国民身份认同,包括在小学常识科讲基本法,今年更专门制定中小学教基本法的课时,又编订《宪法与基本法》教材。「我们一直做调查,2003年德育情意低于其他项目,2007年已明显提高。我们在文件也将国民身份列为五个首要价值观之中。」

综观十五年课改,似乎毁多于誉,陈嘉琪表明课改「不是照搬西方,也没有纯粹能力主导。1998年上立法会时,我就指出,研究没有证明,小班胜于大班。」

对于闹得满城风雨的小三TSA争议、中国历史科会否变成高中「夕阳科」、通识科是否鼓吹歪理强辩,多年来她面对许多责难,慨叹「坚守信念宗旨及学校需要来坚持」。她承认,如果重头开始,也许政治敏感度高一点,相信可以处理得妥当一些。

陈嘉琪感慨,在教改路上的坚定同行者不多,前任课程发展议会主席高彦鸣教授早逝令人惋惜,「他正直,专业」,如果大家都积极讲解改革理念和方向,局面会比较好。可惜,近年社会环境複杂了。

上一篇:「香港小巨肺」谭芷昀参加《全美一叮》技惊四座
下一篇:如实向中央反映市民意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