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寻根 茶粿与故园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7月30日

客家寻根 茶粿与故园

图:每逢假日,不少市民专程入盐田梓观光,见到茶粿忍不住举手机打卡集邮

「刚开始(振兴盐田梓)的四年入不敷出,长期欠别人钱。」午夜的西贡海上,一个荒废百年的小岛,月色冷冷地洒在他年轻的肩膀上。他是盐田梓村第九代村民、「八十后」陈家杰(杰仔),祖先在250多年前就踏足于此,后来大家搬走,这个岛渐渐荒废。杰仔不顾大家反对毅然「寻根」,一句「这是我的家,我有责任把它弄起来。」一做就是十年,让原已被人遗忘的客家村落,渐渐多了人认识。杰仔在岛上开了一家茶粿店,「我们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过来,务农为生,平日摘路边攀藤植物,加上糯米粉,成了最原始的茶粿:鸡矢藤。」这个客家青年为了把根留住,四处向老一辈请教做失传已久的古味大茶粿,「希望藉传统味道,把族人紧紧黏在一起。」

今日时报记者 郭艳媚 (文/图)

岛上建筑只有一个教堂,几间平房。杰仔当初回到这裏,放眼望去都是一棵棵参天大树,一条路都没有,「我首先做的就是砍树,电锯都砍烂了五把,弄出一条窄窄的路后,我做了盐田梓村第一张地图,当时用普通A4纸做的,不断派给人家,希望大家知道有这个地方。」

祖父一代举家搬荃湾

记者跟随杰仔的步伐,从西贡码头乘坐街渡,15分钟左右就可上岸,小小的岸边有几艘白色的独木舟,供游客出海游玩。码头不远处,只有一条小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一家白色士多,卖自家传统製客家正宗茶粿,部分食材更由山上採摘。一直往前走,是岛上地标圣若瑟堂,是一家古色古香的小教堂,经过活泉井和小山丘,就可以看到盐田遗址,很多游客来参观。

这个荒废的小岛能够活化成功,背后因为一个人……

杰仔祖父那代已举家搬离盐田梓到荃湾定居,15岁半就出来工作的杰仔,做过冷气学徒、咖啡店维修员,在市区有稳定收入。一次随家人回岛,从祖母和父亲口中听到很多故事,激起他寻根之念头,了解九代前祖先的故事。

活化盐田梓毅然辞职

「老人家说,盐田梓是小岛,出外要摇船出去,所以不会经常外出,通常是菜收成后用船载出去,卖完后买一些糖果和日用品回来。码头上有棵樟树,村裏小朋友会爬到树上等这船回来,不是为了等妈妈,而是等妈妈回来有东西吃。」为了活化盐田梓村,他毅然辞职,「这是我最深刻的一天,晚上我回到家,突然间下定决心收拾好所有行李,把心一横,背着袋子就走,也没跟家人说,直接去了盐田梓村长家住,一住就是四年。」

「刚开始的时候在村长家帮忙做旅游推广,但从西贡码头坐船去我们小岛的人,一天只能卖20张船票。而且当时没有什幺积蓄,辞职后更没有固定收入,长期欠人钱,做茶粿的成本钱都不够,长期跟一家杂货店拿货后月结,卖多少都不能回本,生活非常艰难,前五年都是亏本的,只能每天一日三餐吃即食麵充饥。」最近几年杰仔才渡过难关,他形容:「钱很重要,但是当时觉得根更重要,这是用钱买不到的,如果连自己的根都搞不好,条根都无埋,多多钱都无用。」

过年蒸「圆笼」寓意团圆

杰仔视传统饮食文化为客家人的「根」,四处打听「圆笼茶粿」蒸煮方法。他在实践过程屡败屡试,决不放弃,最终学成(另稿)。他说:「客家的迁徙历史充满艰辛,先辈远离祖居地,思念围屋,土楼和围笼,过年蒸圆笼茶粿,寓意团圆及寄託对故土的思念。」现在每年杰仔都会去拜祭爷爷,爷爷叫陈华贵,大家都叫他「茶粿贵」,因为他生前最喜欢吃茶粿,「一啖一个,好快又吃了一个。」

上一篇:陈帆指各地司法管辖权及执法权应互相尊重
下一篇:双颱风效应港劲翳热 空气污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