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本忠教授的成就看科研成功因素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2月28日

从唐本忠教授的成就看科研成功因素

图:唐本忠教授(中)早年凭「聚集诱导发光」开创研究先河

香港科学创意学会理事 潘永强

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教授,1982年在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后负笈京都大学完成博士,继而往多伦多大学进行后博士研究,1994年在香港科大任教迄今,是当代有数的高分子化学专家。2001年他首创的「聚集诱导发光」开创研究领域先河,屡获国际殊荣,概念应用範围广阔,预期会在光电和医学技术方面创新,造福人类;最近,他在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荣获自然科学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令香港科研工作者深感鼓舞。

唐教授治学态度严谨,热心提携后进,在科大的科研团队有博士生数十人,全年无休进行研究。科研成功的不二法门是勤奋,团队须100%投入,需实事求是,不能存侥幸之心,否则便如年前的韩国科学家伪造成功合成干细胞的骗局,哗众取宠;笔者同学刘焕明教授是物料科学先驱、前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在加国做研究时每每深夜回家,被邻居投诉。

第二个成功因素是团队协作,大多数成果都是因着群策群力,唐教授在内地也有科研实验室。香港有不少有机发光化学专家,彼此容易交流,如香港大学的支志明教授,在2006年获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OLED的成就称誉中外;还有科大的邓青云教授,他是有机发光半导体先驱,早于2011年成为首位获得沃尔夫化学奖的华籍科学家。

运气也不能或缺,青霉素的发现十分偶然。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来明偶然发现培养的葡萄球菌被青霉菌阻止繁殖,花了十年找出青霉菌分泌出的青霉素(盘尼西林),是阻止微生物增殖的物质,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抗生素。邓青云教授当年也因机缘巧合而发现OLED,他说:「当时看见一块实验用的有机蓄电池发光,但以我的认知,电压要过千伏特才有机会发光,这促使我开始研究OLED。」当然,巧合的发现也要敏锐观察力,辅以坚实的学养基础,才可在科研路上更上一层楼。每个科学家都知失败次数远比成功多,但总是全力以赴,忘我地投入,因大家有同一信念:每项小成果看似微不足道,累积后便成人类文明发展一大步。

上一篇:港府为取消强积金对沖预留150亿元
下一篇:数读财政预算案(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