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晖常照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12月09日
文|曾德成

有缘认识许晓晖并与她共事多年,是我的福得,相信也是众人的福得。

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新增副局长和政治助理职位。我先后约了若干应徵者,在政府一处地库小房间里面谈。许晓晖当时怀有身孕,挺着大肚来见面。她正在银行供职,工作顺利。我问她为何要转工,她说在中央政策组担任兼职顾问,知道政府决定扩大「问责制」,便鼓励几位朋友报考,后来想到自己应该以身作则,于是也报了名; 入政府服务,她说希望为社会作贡献。

政府提供给我的推荐名单上,副局长另有首选; 但我与许晓晖谈过以后,即不作他想。

我有问她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关係,她表示有信心安排好。果然,她产假过后,即迅速投入工作,经常都过了正常时间才下班。她一直十分关注两个女儿的教育。起初她把女儿送入一家学费高昂、名流家长都趋之若鹜的学校; 后来她说这样未必最有利孩子成长,选择转到一家较多一般子弟的学校。她与丈夫再三迁居,都是为了让孩子就近上学。

在民政事务局共事期间,她经常进我的办公室来谈工作、谈政策、谈时局、谈国家发展。我比她年长很多,但她知识广博、心思缜密,而且交游广阔、讯息灵通,我们谈得畅快。她时常会有新主意,提出不少建议; 我同意推动的,她便贯彻到底。

「问责制」是特区政府新建的制度,过去未有形成规矩。局长还好,不管能力大小,大家都公认是部门之首,负整体责任。政治助理直接辅助局长,也职责清晰。由社会上任命进来的副局长,在部门架构里是什幺位置、与公务员层级是什幺关係,则并不完全明确,要经过一番磨合。我知道她初期遇到不少困难,但她从不向我申诉别人的不是。她通过自己的表现建立口碑,不仅填补了我的许多不足,而且以实际成绩开创出新的天地。

民政职责之一是促进社会企业发展。过了一段时间,我决定把这政策领域交託许晓晖。同事曾经规劝说「这範畴可以在舆论上得分呢」,我却坚信她可以比我做得好。结果她一颗心投入去扶持社企发展,帮助增加社会认识和支持,深受业界欢迎。

有一个艺术团体创作了舞蹈《弟子规》,希望获得资助演出。我对艺团说,你们去找许晓晖吧。那时部门预算已无余额,她千方百计、穿针引线,给艺团找到了赞助,《弟子规》成功面世,由香港演到了内地。

社会各方面、各界别像这样得到过她帮助的,不知凡几。我说的福得,是这意思。

认识许晓晖的,都称讚她谦和、温文尔雅。其实她也有自信、顽强的一面。民政事务总署有一位同事退休,他在任期间参与举办过多次大活动,都办得妥当圆满,我对他有一句由衷的评语,想託许晓晖用毛笔书写出来,问她的书法是否「见得人」,她爽快答应了。在退休同事的欢送会上,这幅字的送赠掀起了高潮。

我知道她学唱粤曲,便对她说,唱粤曲不容易,很难唱好。她说,有人说她不懂文化,所以想学好给大家看看。后来她果然在众人面前演唱,甚受讚赏。

民政事务庞杂,接触面广,工作压力大。社团搞活动,邀请官员出席往往像「渔翁撒网」。我曾经自订一条规矩: 社团应酬,特首出席的,局长不跟随; 局长出席的,副局长就不用参加。我自以为这十分合理; 却给许晓晖造成困扰,她收到邀请每次都要与我的秘书核对日程,有时婉拒主人邀请会有伤感情。后来我离开了政府,她再无顾虑。我多次与她一同受邀出席活动,她在羣众中如鱼得水,是我见到她最欢快的时刻。

我曾经与她多次讨论文化政策。文化重在感染力,存在于人民中间,中国古话称「以文化人」。香港特区政府尚未有文化局,然而岂需有官职才能普及文化?

晓晖西去,有文化长存人们心中焉。

上一篇:港保安局副局长率组赴疆考察反恐
下一篇:大湾区建设 香港定创科医疗教育等三大重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