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索取隐私都干了什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4月13日


去年,曾有中国互联网大佬在公开场合称,「国人对隐私问题没有那幺敏感」、「很多情况下人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结果引发网民和媒体的热烈讨论。一段时间过去了,国人的隐私情况有没有变得好一点呢?答案是否定的。上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发布了一组测评报告指,在测试的39款手机APP中,有25款存在过度索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其中更有9款未就功能与权限问题进行整改而被点名报告,当中就包括多个广为人知的「独角兽」级APP。

APP索取隐私都干了什幺?

隐私窥探越来越深入

毫无疑问,随着各类「互联网+」服务业日益将触角深入到民众生活越来越多的层面,中国人的生活正被一个个APP变得越来越方便,绝大多数国人也通常乐于为了换取便利而在一定程度上容忍隐私的让渡。比如,为了收取快递和外卖,就必须提供住址和手机号;为了方便网购,就需要提供银行账号和付款权限等等。虽然仍会不时面临争议,但总体而言,这样的隐私让渡大体是合理的。

但问题是,随着互联网公司商业竞争的加剧,「大数据」技术崛起对海量数据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窥视用户的隐私,已经从开始的手机号码、住址、日常搜索、购买行为等「边缘隐私」,转移到今天诸如走路步数、睡眠时间、财产总额、生活习惯等作为「核心隐私」的私密数据上来。面对越来越深入的隐私窥探,即使「对隐私不敏感」的中国人,也会逐渐感觉不舒服。更有甚者,不少互联网公司更会利用排名、积分、奖励等商业模式鼓励用户出让隐私,让用户因短时间的甜头而忽略可能的长期伤害。种种变本加厉的窥探隐私行为,加上缺乏规範的隐私保护,导致越来越多的国人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透明人」,隐私洩露、电话诈骗、垃圾信息等问题也愈发令人头疼。

正如此次上海消协的报告所指出的,不少APP获取的权限,其实根本就与其本身的服务功能没有关係,许多对权限的索取都是过度和没有必要的。而他们积累用户数据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积累所谓的「大数据」、「用户画像」、「行为推算」,以求能在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面前讲一个动听的故事。究其根本,则是整个互联网和资本市场对「大数据」技术的盲目信赖和吹捧。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一度被神话的「大数据」技术,正逐渐走入瓶颈。有不少用户就直陈对「精準推送」、「猜你喜欢」、「大数据杀熟」等大数据应用的反感。说到底,人是複杂的。要想获得用户的长期支持,就不能只把用户当做冷冰冰的「行走数据」或是可以预测的「机器人」,而是要将用户还原为有情绪情感、有道德规範、不断变化和成长的「人」,回到「以人为本」的初心。而尊重用户隐私,只是把用户还原为人的最基本底线。

文 | 流深

APP索取隐私都干了什幺?
APP索取隐私都干了什幺?
上一篇:【台海谭】两岸「韩流」须机制化长效化
下一篇:两岸「韩流」须机制化长效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