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的艺术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6月19日


流深

身处传媒行业多年,时常会在採访间隙突然走神,心中思量:「这个人所说的话,真的是他心中所想吗?」「现时在我眼前的这个他,是不是真的他?」时常,也会见到一些名人站出来义正严词地驳斥,「这是媒体的误读」、「这不是我的真实意思」;当然更常见的,则是出现在媒体上的种种角度清奇的解读、分析、特稿、深度 在这场新闻人物、媒体、大众的互动游戏中,三者仿佛玩捉迷藏的小孩,既渴望抓到对方,却又彼此远离,谁也抓不到谁 游戏散场,彼此只留下怨念和委屈。

所以在专访陈丹青之前,一直萦绕自己的问题便是,这个大众眼中的画家、作家、艺术家、公知、视频节目主讲人、「嘴砲侠」、「名言製造家」、「愤怒中年」 究竟是一个什幺样的人?

「不是画家也不是作家」,「这个人叫陈丹青,我有个名字就可以了」,陈丹青如此回答,倒是符合我们的预期。问他是否想要撕掉外界给予他的众多标签,他却回答:「我撕不掉啊,你看都在你手机裏写着呢」。

在这场充满欢乐和尴尬的对话中,陈丹青时而会像过往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横眉怒目,髒话迸出,又时而露出抱歉似的微笑,主动配合愚蠢的问题。无怪乎採访间隙,同去採访的一位记者感歎,「陈老师,我今天见到您跟我在电视、视频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另一位记者立刻反驳:「我感觉完全一样」。

媒体应防止报道失真

「一切都是误读」。对于误打误撞,加入到这场採访的我来说,陈丹青的这句话或许才是我需要的答案。我承认,我们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误以为自己真的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讯息,来真实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又误以为自己有资格、有能力介入到对他人的评价和断定之中。事实上,这些都不过是误读 我们无权给予答案。

不得不承认,在绝大多数时候,正是媒体手持着这柄评价的利剑,对公众人物生杀予夺人;也正是在这种特权的威慑之下,人们在媒体面前变得失真失格。于是乎,当人们因「男星吸烟」、明星离婚而引发「人设崩塌」、舆论惊诧万分之时,更应该反思的,其实是我们为何要服从和相信这样的「人设」,我们动用了什幺样的权力来达成这样的「人设」,我们又为何需要这样的「人设」 或许,这不过是满足我们自身缺陷的南柯一梦。

「有时候答案比问题严重的多,有时候答案就是问题」。不要再幻想寻找终极答案了。我想,也许这就是我对这场採访的最好「误读」。

误读的艺术
误读的艺术
上一篇:螳螂捕蝉柯文哲在后?
下一篇:珠峰上的富人为何不怕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