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接连上演“大戏” 应回归理性竞争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6月07日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汽车品牌分外热闹:22日,江淮宣布与大众成立合资公司,项目总投资为50.61亿元。24日,吉利控股从DRB-Hicom手中收购陷于困境的马来西亚汽车制造商宝腾(Proton)49.9%股权和宝腾子公司莲花汽车的51%的股权。在稍早的时候,观致在奇瑞和以色列量子公司支持下,与宜宾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将在宜宾市建立新能源车生产基地;长城在上海车展上发布 WEY 品牌下的首款车型 VV7

短短时间内,这幺多中国品牌接连上演 大戏 ,真让人目不暇接。各个中国品牌就好像商量好一样,紧凑而有序地抢夺今年5月10日首个 中国品牌日 前后的档期,其默契程度难免让人吃惊。

中国品牌真的 一团和气 吗?显然不是,有序只是表面上的,中国品牌实际一直在打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过去五年,国内汽车市场虽然稳居全球第一,但增速不複当年之勇,除去年由于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而使得销量猛增之外,其他年份都是个位数的微增长,市场容量接近于峰值。这意味着,车企与车企之间,难言友好,存在的只有 此消彼长 的竞争关系。

由此不难理解,中国品牌中,无论是在市场中处于有利位置的吉利、长城,还是经营中遭遇瓶颈的江淮和奇瑞,都一股脑进行大手笔投资:他们个个野心勃勃,动辄20亿、30亿元的投资和10万、20万辆的产能。

合资品牌处于调整期,没有紧跟潮流发布足够多的SUV。中国品牌借助于SUV红利,有望重新构建国内的竞争格局,从合资品牌手中抢夺足够的市场份额。然而,如此大手笔的投资和 圈地运动 ,颇有些 不疯魔不成活 的意味。是否可取值得商榷,不管怎幺看都过于激进。

一般而言,越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对消费者越有利。对于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始终是新技术的应用、产品质量的改进以及服务的提升,但是中国品牌现在更多关注于 并购 ,找寻新的合作伙伴,以及能否打压竞争对手,这种浮躁的倾向并不利于中国品牌的健康发展。

福特或许就是距离最近的 前车之鑒 ,在过去两年,福特加速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转型,大手笔投资包括车载互联技术、移动出行、自动驾驶、消费者体验以及大数据应用的所有创新,结果导致传统汽车业务遭遇 全面溃败 。无奈之下,福特只能 炒掉 其明星CEO马克 菲尔兹。

任何人面对诱惑,往往难以避免浮躁和泡沫,中国品牌什幺时候能回归理性竞争?或许只能等到SUV退潮和市场归于平稳之后了。汽车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有波峰就有穀底。中国品牌不能因为现在处于 波峰 ,而忘记数年前还处于 穀底 的痛苦。一般而言,越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对消费者越有利。其实,很难判断中国品牌现在所做一切对于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是利是弊,但消费者的眼裏没有对错,只有好与不好的产品。现在的投资最终如不能体现到产品上,那现在声势越大,将来要买的单也就越多。祝中国品牌好运。

周伟力

上一篇:2016年机动车汙染物 排放比上年削减1.3%
下一篇:严重违规车辆生产企业被约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