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教署更生事务日臻完善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2月19日

惩教署社区参与助更生委员会主席萧楚基

回想香港八九十年代,港人对更生人士非常不接纳,即使他们刑满出狱,仍遭受白眼,找不到工作,往往因缺乏支持而可能会重犯入狱。幸好,香港惩教署早于90年代奉行「惩」与「教」,所有官员、职员都在更生事务身体力行,用心和努力为在囚人士创造新生命,以致今日香港的更生事务在国际享负盛名。

照顾在囚人士

香港的更生服务可追溯到1998年1月,惩教署当时决心在「教」方面下功夫,故成立更生事务处,辖下分为两组更生事务组、教育组、工业及职业训练组及心理服务组,分别各司其职,提供更生配套,例如福利和辅导服务、心理辅导、教育及职业训练。

惩教署除了在自家政策下功夫,亦与非政府机构和志愿团体合作,为在囚人士提供活动,包括兴趣班、康乐活动及艺术发展等,照顾他们的心灵发展,务求全方位将在囚人士由社会包袱,转化为社会财产,贡献社会。

多年来,惩教署都非常有心,他们照顾在囚人士的心理状况,明白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求职问题。因此惩教署与商界合办招聘会,就如去年12月,惩教署与中华厂商联合会、商界助更生委员会合办视像招聘会,机构主要来自零售、饮食、机电工程、建筑及运输等行业。户主通过视像系统与200多名在囚人士面试,合共提供逾800个职位空缺,令即将获释的在囚人士能提早获得职位,减低重投社会的忧虑。整项活动都非常有意思,而且成效很大。

减低青少年犯罪率

惩教署除了照顾在囚人士外,为了减低青少年的犯罪率,更贴心地推出「更生先锋计划」,向社会新一代宣扬「奉公守法、远离毒品、支持更生」的信息,至今获得外界一致好评。「更生先锋计划」于2008年9月起推行,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及青少年,活动包括教育讲座、面晤在囚人士计划、延展训练营及「创艺展更生」话剧音乐汇演等,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思囚之路」。

「思囚之路」是以常见涉及青少年之案件做背景,安排学生参与模拟法庭聆讯,然后在马坑监狱实境模拟接受法庭判刑,体验服刑生活,反思犯罪代价。活动自2015年9月推出,反应非常热烈。几年来,「更生先锋计划」得到各界正面回应,2015年便有共3万名师生参加。至2016年,人数更升至3.8万人,预计2017年愈来愈多学校将会报名参加。

进入2017年,惩教署已订定连串更生事务计划,继续为香港服务。举例说,惩教署计划加强跨专业合作,与香港大专院校及非政府机构,共同研究及识别由犯罪者入狱而诱发的有形或无形社会代价、以金额计算衍生的社会代价、阐述惩教署的更生及社区教育工作如何减少社会代价,目的是评估惩教署更生及社区教育工作对保障公众安全及减少罪案的成效。而惩教署亦会开展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内容包括戒毒所更生计划的检讨与发展,罪犯风险与更生需要评估及管理程序、职业训练课程、优化戒毒辅导服务等。

进入新一年,惩教署会继续展开跨界别合作,包括商界、教育界、社福界、政府部门、体艺界、医护界、宗教界及传媒界。惩教署亦会展开跨地区合作,透过2017年中的会议,将研究成果回馈社会、邀请全球知名学者演说,及发表惩教署更生及社区教育工作的成效及研究,务求成为国际推崇的惩教机构。

「以生命影响生命」是笔者在惩教署更生工作中,听过最深刻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历程,在囚人士因各种原因而成为阶下囚。经过惩教署既惩亦教的管理下,他们反思、蜕变。当中不少在囚人士或更生人士,更成为分享者、生命导师,亲身向公众述说如何为犯罪而付出代价,宣扬奉公守法、远离毒品及支持更生的三大道理。2017年,笔者祝愿惩教署的更生事务发展更臻完善,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更生人士的认识和接纳,让香港社会变得更安全和包容。

上一篇:强行结扎,权力太过野蛮
下一篇:金正男还活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