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选择中国籍?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3月06日

流深

日前,内地媒体报道,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获计算机最高科学奖图灵奖的姚期智,已经正式放弃美国国籍,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几何时,许多中国人宁愿忍受各种歧视和「移民监」,也要获得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张绿卡;而获得西方国家的国籍,在很多国人眼中也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对外国国籍趋之若鹜的现象难再出现,但放弃外国籍、加入中国籍的事例仍是少有出现。更何况此次选择中国籍的,还是两位功成名就、蜚声国际的着名科学家。他们带来的震动,丝毫不亚于一次科学界的新发现。

他们为何选择中国籍?乍看起来,他们的选择似乎出人意料,但细想则是情理之中。

科学家具家国情怀

虽然两位科学家长期在海外求学,早已获得美国国籍,其事业的高峰期也主要在国外取得。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们仍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拥有一颗最纯朴的报国之心。毕竟,两位科学家都是在中国出生,在中国接受了基础教育,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一生中无法抹去的中国认同和文化烙印。对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和对国家的热爱,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植入心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华民族先后遭遇外族侵略、兄弟阋墙、两岸隔绝的苦难年代。惨烈的时代背景,无数的家庭悲剧,无疑用最生动的语言向他们阐述了国家强大与统一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1970年代,已在美国功成名就的杨振宁、陈省身、丘成桐等在美学者,虽然不少已经入籍美国,但还是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这种渴望报效国家、建设国家的情怀,对于今日成长在稳定与富足之中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是难以理解的。

其实,1945年就赴美读书的杨振宁,直到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其间经历了19年的犹豫和挣扎,说明他并非没有回归中国的想法。但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正经历动蕩,科研环境不佳,而当时中国极端封闭的国际环境也不利于其科研的进步。正如杨振宁在一次访谈中所解释的,换美国护照是因为学术和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尽管如此,杨振宁还是在回忆录中提到,「父亲直到临终时都没有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成了他终身的遗憾。但可预计的是,这些时代造成的遗憾,将随着中国护照通行度的不断提升而得到弥补。眼下,中国政府正大力推进中国护照在全球的无障碍化,推动中国护照含金量的不断提高。当有朝一日,中国科学家拿着中国护照畅行世界的时候,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家选择回归中国。

中国处于科技前沿

人们常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但科学是无国界的」。没有哪一位对科研事业有追求的科学家,不曾渴望站在科学的最前沿。眼下,又有哪一片土地,比正处于「科研大跃进」的中国更前沿呢?去年于贵州建成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无论规模还是技术都是世界第一,未来数年的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前沿发现,很可能就始于这里;同在去年发射成功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显示中国已在量子科学领域走在世界顶端;2013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在试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说明中国在实验物理学领域已迈入「诺贝尔奖级别」。而这些正是杨振宁、姚期智们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这些顶尖科学家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将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继续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并不断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相较而言,许多「网络键盘侠」抨击他们只是为了「回国养老」、「衣锦还乡」,其观点愚蠢至极,简直是不值一驳。

当然要看到,今日中国的尖端科研成就仍是个别领域,高等教育水平不高仍是制约科研进步的最大短板。但只要中国沿着现有的道路继续坚持开拓,未来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为他们的中国国籍而深深地感到自豪。

上一篇:飞机舱门没关好就飞?报道不能缺乏常识
下一篇:不能让共享单车“死”于管理风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