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300+」应尽力释除疑虑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3月21日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秘书长 陈振宁

近日「民主300+」就投票策略举行会议。据报道,该批选委的共识是将所有选票集中投给一名特首候选人,而该候选人将会是在「民投」中获得最高支持度的人。「民投」计算候选人支持度的方法是要求每名参加者表态支持或反对某候选人,以候选人的支持率跟反对率相减后的凈值作比较。

投票策略引质疑

这个决定对不少熟悉政治的市民来说,理应有不少疑问:一是提名期结束前,不少泛民选委质疑积极参加「民投」以争取提名但最终「失败」的参选人的参选动机,部分更不理会「民投」的提名结果公布已表态倾向提名某名参选人。然而此时「民主300+」却「重视」「民投」结果,予人有「民投」配合其立场时便大力提倡,不配合时便弃之不顾的感觉。

二是为何选用「民投」的结果,而不是其他民调的结果,难道其他机构的民调的公信力均不及「民投」?或「民投」的问题设计较符合「民主300+」的「口味」?抑或「民投」参加者的类型已可预期,更或是其他原因呢?

三是为何是投给最高支持度的候选人?选票分配有多种方法:可以把所有选票集中在最高支持度凈值候选人身上,或两位较高支持度凈值的候选人,或按支持度凈值的比例分配其选票,以上三种方法其实均可考虑。

四是何谓最高支持度的候选人?「民主300+」参考的是每一位候选人的支持度凈值。此支持度凈值的问法常见为调查机构询问受访者对于政治人物执政期间的表现是否满意,这跟现实投票方式差距甚远。现实中,选民是在众多候选人中投给自己支持的一位,而并非就每一名候选人表态。选民要考虑的因素涉及比较候选人之间的优缺点、胜算等,例如选民都支持三位候选人,但是若然他们只得一票,那幺他们要比较三者的能力、魅力、经验等,从中选出一位最支持的候选人。因此,根据「民投」的支持度凈值而决定「民主300+」的选委应投给哪一位候选人,无法反映市民在三名候选人的比较偏好,并且在逻辑转驳上出现明显问题。

无法反映民意

不知为何「民主300+」偏好此种远离选举现实、市民较难理解的「民投」结果。加上过去一段时间,民调结果显示某名候选人/参选人的个别支持度凈值跟紧接的候选人/参选人的差距极远,但是当数名候选人/参选人的比较下相距大幅收窄。这些情况下,「民主300+」难免令人感到他们好像已有投票倾向,只是利用「民投」为自己找「下台阶」。

必须强调,笔者对以上问题均无答案,只是提出一般市民会有的疑问。强调「反操控」的「民主300+」可在更多平台解释原因,令市民释除疑虑。

上一篇:“离婚冷静期”,一碗难推广的“鸡汤”
下一篇:从“3·15”主题中倾听时代变迁的脉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