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建春 资料图
总有一些新闻让人感到似曾相识,比方说论文抄袭。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高,使得广大读者近乎麻木,但媒体今天报道的 老师抄学生论文,连致谢也部分一致 的事,还是让人惊诧莫名。
拥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头衔的蔡建春,近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被 抄袭 的文章来自于他的两名硕士生。蔡建春的论文内容与后两者内容大面积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与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就连致谢也部分一致。目前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已介入调查。
若抄袭情况被证实,相关责任人自然会受到惩戒。只不过,早在2010年2月,蔡建春就凭借这篇论文,获得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到今年3月,这篇论文在微博上被指涉嫌抄袭,已过去整整7年。这不由得让人追问,要是没人举报,抄袭者是否仍然 岁月静好 ?治理学术不端,唯有举报一途?
论文抄袭,无论怎样掩人耳目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从新闻报道看,蔡建春的博士论文倒也并非无脑抄袭,还是花了点 小心思 。比如,他对被抄袭论文段落中的词语进行过同义替换,将 没有那幺乐观 改为 没有那幺简单 ,将 不能 改为 无法 ,将 至今为止 改为 迄今 。不仅如此,他还使出了语序改动、概括语义等 绝招 ,使自己的论文蒙混过关。
这些伎俩,对高校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如今,在搜索引擎上找到逃避 查重 的办法并不困难,更何况,从不同渠道 查重 还会得到大相径庭的结果。这些都证明,用机器 查重 的方法存在毋庸置疑的漏洞,且太过机械。既然如此,若不能采取更为科学而有效的方法预防抄袭,只怕会出现越来越多 老师抄学生 式的肆无忌惮。
学术审查机构亦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机器,而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遥想当年,本人在参加硕士论文答辩时,受尽答辩老师的 折磨 ,回忆虽然 不堪回首 ,但收获是真真切切的。
若当时蔡建春的导师、答辩委员会和论文审查者能多花点心思,尽职尽责、严格审查,也不会轻易让其蒙混过关。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14年间,蔡建春曾担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等职务。
这串辉煌的履历,是否麻痹了某些人?是否又有人故意放水,为其网开一面?这都是值得深究的。期待厦门大学在调查时,能顺藤摸瓜揪出其他责任人。
整治论文抄袭现象,总指望亡羊补牢、事后查处绝非长久之计。今时今日,是否还有许许多多的 蔡建春 潜伏在暗处,期盼着抄袭行为永远不会被发现?面对不断 秀下限 的抄袭事件,有关部门该拿出切实的解决办法了。
下一篇::一天迎上万参观者,北大清华该不该“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