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林
今年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刚过去的5月4日,无论是香港、内地还是台湾甚至海外华侨都举办了许多的纪念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场爆发于100年前的由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组织发起的运动,对于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甚至现代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延续至今。
不同角度不同解读
100年后,大家纪念五四,亦重谈「五四精神」,显然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五四精神」会有不同的解读,对于今日之中国和社会亦有不同的意义。有人认为「五四精神」体现的是爱国担当,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有人则认为「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内涵应该是「民主」和「科学」;另有观点认为「五四运动」体现的是思想的解放、对于封建腐朽制度的反抗;当然还有文学界和文化界亦都在关注「五四」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启蒙。那幺,何谓「五四精神」呢?究竟哪一种观点才最能体现「五四」在历史进程中真正的意义所在呢?笔者认为,以上所有观点都可以代表「五四精神」,亦都是「五四精神」其中内涵,毕竟「五四精神」并不只指5月4日那场学生运动,亦包含其思想的启蒙、甚至运动爆发对于后续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就是1919年时任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北京学生们对于政府无能、无法坚守国家主权的不满与愤慨,因此在5月4日发起了示威游行、罢课活动,抗议北洋政府,要求守护国家主权、收回割让的山东权利,而这场学生活动后续逐渐蔓延至全国範围,并引发工人、市民、工商界共同参与,最终促成政府没有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并收回了山东半岛主权。因此,从「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缘由来看,其精神包含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对于社会的担当和责任感。
而从「五四运动」历史背景来看,青年学生们敢于组织发起学生运动反抗封建腐败政府,是受到当时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启发了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五四精神」内涵亦应包含「民主」与「科学」。
影响跨界内涵丰富
多年来,大家对于「五四精神」的主要关注点和讨论点都集中于以上两个方面,但其实作为一场后续蔓延至全中国的运动,它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政治层面,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运动」对于封建权威的反抗,促进了个性的解放和一系列社会变革,比如中国女性权利在「五四运动」之后得到很大进步,许多女性开始打破传统思维就业、创业,多所高等院校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而「五四」所引发的社会思潮对于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亦是一个转折点,现实主义创作和白话文写作开始盛行,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反抗、批判封建礼教的作品,对于国人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革命都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还有「五四运动」中站出来的许多领袖和代表都对后来整个中国文化、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蔡元培、傅斯年、罗家伦、闻一多、瞿秋白等等。
「五四」百年,「五四精神」亦经历了百年变迁,作为一场爆发于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后又蔓延至整个中国的运动,它的精神内涵是跨越政治、文化、思想、文学等多个层面的,无论是对于文化思想的启蒙启发,还是对于民主、科学、自由的倡导和吶喊,抑或是对于家国社会责任感,都是我们全面理解「五四」的範畴。


下一篇::假宫颈癌疫苗案:“监管疫苗”还得好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