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纾困方案难解困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4月11日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 潘锡堂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台湾无法倖免于难。疫后的台湾经济可能更为严峻,而且可能长期化。台「行政院」原推出新台币600亿元纾困特别预算方案,稍后加码至新台币1000亿元纾困与振兴计划。为了因应疫情日益严峻,产业冲击加大,蔡英文于4月1日宣布「(新台币)1兆500亿元护台湾行动」,两阶段纾困方案规模1兆500亿元,其中1500亿元将透过追加特别预算。可是受创产业已哀鸿遍野,蔡当局纾困措施却看得到、吃不到,成效非常差。

规模仍嫌不足

由于近来疫情已蔓延到欧美、甚至全球大流行。虽然台湾疫情控制得相对良好,但是民众仍戒慎恐惧,尽量减少外出外食,造成旅游、餐饮、电影、会展及交通等内需产业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台「主计总处」在3月下旬再度下修今年的经济成长率到2.2%,但只过了两天,台「央行」即公布今年经济成长率的预测,只有1.92%。

在原本内部需求不足,复以出口力道减弱之下,今年台湾经济成长率掉到2%以下的可能性非常高。

目前蔡当局计划拿出的各种纾困补助方案合计约新台币1兆500亿元,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规模仍嫌不足。回应举世的宽鬆货币政策,台「央行」日前理监事会议也宣告降息1码,利率终结连14冻,调整后重贴现率降至1.125%,写下历史新低纪录。房贷和信贷再分别降息1码、2码,并同时对中小企业注资新台币2000亿元。显然,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已是当前蔡当局刺激疲软经济的普世特效药。

降息老招不管用

尤有甚者,蔡当局在财政政策方面,「行政院」推出的「防治及纾困振兴特别预算」中,有新台币400亿元用在「纾困助转型」上,其中除了中小企业以外,运输业及旅游业佔最大宗。台「央行」的刺激金融与「行政院」的纾困经济方式,眼于解救厂商。蔡当局尚未体会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金融和经济问题,不是资金成本过高、不是厂商产品或服务没有吸引力,而是消费者实施需求或落实消费的渠道被疫情堵塞了。当消费渠道堵塞时,降息、降低资金成本已没有作用,因为厂商成本降低的好处,无法透过适当渠道转嫁给消费者。台「央行」昧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本质,仍沿用降息的老招,当然无法促进经济成长、抑制失业率的上升,当然也无法稳定金融。

台「行政院」的纾困,若是直接支付金钱予中小企业、运输业及旅游业,则自然可以弥补企业因为消费渠道堵塞而蒙受的固定成本损失。如果是以销售补贴方式为之,即使搭车、用餐半价或住宿超低折扣,消费者还是不会上门,此种纾困企业们看得到,但吃不到。无怪乎,无怪乎,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林为洲表示,蔡当局打算低利放贷新台币1000亿元抢救受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商家,但迄3月下旬全台却仅执行约3%,明显成效不如预期。国民党立院党团书记长蒋万安更进而表示,基层盼纾困措施更有效,可考虑直接发放现金帮助民众渡过难关。

承受不起两岸脱鈎

总之,台湾现在因锁岛面临经济萧条、旅游产业链全倒,很多企业都已摇摇欲坠;且越来越多人被裁员、减薪、放无薪假,疫情若无法赶快平复,会形成社会问题。近期疫情严重扩散,台湾有人主张让两岸长期断绝往来。两岸脱鈎,从政治开始,有向经济蔓延之忧。若蔡当局真想走上这条不归路,应先问台湾经济是否準备好?由于台湾经济依赖大陆过深,若想完全切割,台湾经济就垮了。其实,蔡当局若此时此刻加大力度推动两岸政治、经济脱鈎,无异于对自身经济补上一刀。从现实观察,台湾经济并未準备好两岸脱鈎,也承受不起两岸脱鈎。

上一篇:因时因势调整策略,高度重视无症状感染者
下一篇:摘掉蒙在消费上和人们心头的“口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