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潘锡堂
在白宫记者会一句「我来自台湾」的上海东方卫视驻美记者张经义,成为蔡英文当局「反中」的祭旗。台方陆委会连要由哪个主管机关进行行政调查都搞不清楚,就快速认定张经义已违反台方《两岸人民关係条例》,且坚称不论何种形式的聘僱关係都不影响此项认定。然而,陆委会「未审先判」可能流于暴冲,更让人质疑是在迎合「挺美反中」的民粹,不仅侵害「宪法」保障人民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也凸显现行法令定义模糊不清。更何况蔡当局此番做法不止政治操作明显,还开了恶例,要藉此吓阻台湾人才赴陆。

上海东方卫视记者张经义 图片来源:台媒
张经义出生于台湾云林,9年前成为第一位获白宫官方与白宫记者协会双重认证的华人白宫记者,且任白宫外国记者团副会长。如此杰出的新闻资历、也曾受台湾媒体追捧的张经义,却因一句话让特朗普无法再演出反诘华人记者「为中国工作」的政治秀,也为自己惹来不代表台湾、亲中的批评,台陆委会并以张任职媒体为大陆党政直属单位为由,认定他违反《两岸人民关係条例》并拟开罚。更离谱的是,特朗普稍后转推一名右派人士关于张经义的推文,并说应该禁止他採访白宫。张经义后来自拍影片自清,记者身份从没改变,甚至曾用生命去前线换第一手新闻,自认「问心无愧」。然而,陆委会表示会依《两岸人民关係条例》第33条第2项开罚,使得张经义成为两岸关係恶化下的另一个牺牲者。
多年来,两岸关係一紧张,就有一些台湾民众被台当局依《两岸人民关係条例》处罚。一旦两岸关係和缓时,此类案子就少很多,且不了了之。两岸交流如此多年,大陆各地的行政、司法、立法、教育、经贸与公共团体机构,均会有一些台湾人参与并担任管理职务,若依陆委会的认定,他们都会因这条法律遭处罚。这条法律堪称「消极性」「禁制性」的,因此一旦两岸关係变坏,它就立刻摇身一变成为随时可入人于罪的法律。换言之,2004年陈水扁执政时公告了「台湾地区人民、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禁止担任大陆地区党务、军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机关、团体之职务或为其成员之事项」,首先揭示列为禁止範围的原则为:涉及「国家认同」或基本忠诚度;对台统战工作;有妨害台湾安全或利益之虞。故而,即使在地方党委直属的事业单位任职,仍需要构成此三项原则之一才可禁止。
扩大赴陆就业寒蝉效应
然而,陆委会先是指大陆东方卫视是陆方党务及政务系统直属的事业单位,说张经义违反台湾人民不能任职中共党政军之机构的规定;后来又补充说明指他是否触法乃根据前述如「国家认同」或基本忠诚度等3个判準。问题是,陆委会认定张经义违反《两岸人民关係条例》的过程,粗糙且有瑕疵,包括:一、张经义从来就不是东方卫视或上海广播电视台「编制内」人员,是签约的聘僱人员,一约3年,完全是市场化机制,不在中共党政军体制内,更何况,东方卫视也不在台方公告禁止任职的名单中;二、台湾的「国家认同」在长期的「统独」争议下,本就没有标準方案;而一个长期派驻美国,新闻报道面向大陆观众为主的记者,何来统战台湾的机会?更何况张经义的言谈举止,也很难认定会影响台湾的安全与利益。
总之,「宪法」保障人民选择工作的自由,《两岸条例》也仅禁止台湾人民在大陆的党政军机构任职,可见陆委会并无任何扩张限制範围的空间。因此,陆委会此次逕自认定张经义违法,已沦为「未审先判」。由于张经义任职的是媒体,因此他的个案应该由陆委会协同「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等单位断定,但在NCC尚未了解并给当事人有陈述机会之前,陆委会即抢先开呛要罚。在在充分体现,该事件在台湾「挺美反中」的民粹声浪下,被蔡英文当局拿来祭旗。若陆委会最后真的要对张经义开罚,只会进一步限缩台湾年轻人赴大陆就业与发展的机会,也会使赴大陆发展的台湾人民人人自危,势必暴露其政治考量。这除了符合民进党「反中」的政治正确,也在吓阻台湾人才到大陆工作发展。最后,事件凸显出《两岸条例》之不明确性,除了难掩其「反中」氛围,也将扩大台青赴陆就业的寒蝉效应。
下一篇::打记者抢手机 岂能道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