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协会会员 赵阳
近日,一段「火气」很大的视频「火」了:一名自私阿姐不戴口罩登上43M小巴,有乘客好心提供口罩,她不但拒绝还讽刺其他人「个样就死」,全车闹爆,最终其他乘客无奈下车。这件事很典型地反映出疫情之下,社会行为规範、社交距离乃至社会心态发生的变化,凸显了我们的城市抗击疫情,既需要严格有序的公共规範,更需要每个市民履行个体责任并保持健康心态。
传染病是道德事件
以不佩戴口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为例,政府没有对这种行为发出相关禁令,正如这名阿姐在视频中所讲,政府没修例必须戴口罩,「你们奈我何?」但从防疫角度,这样的行为引起其他乘客的严重担忧和不满,齐声予以谴责和制止,不无道理。这种看似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依赖事无巨细的规定去裁定。我认为,这也是公共社交常识--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必须要注意对周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疫情期间佩戴口罩,说到底,这与往常巴士上进食、大声喧哗等不良行为引发争议,其实是同一性质的事件,但不同的是:不佩戴口罩可能引发的疫情传播,会要了人命,后果更加严重,所以原本可能公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容忍,变成了「忍无可忍」。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社交规範、行为模式。美国作家苏珊 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曾说:「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从自私阿姐不戴口罩强行搭乘巴士的小事,就不难看出传染病疫情也可能引发社会的道德危机。现在,我们能看到,由于疫情严重,很多亲友之间开始流行「保持社交距离」;市民在超市购物排队,也开始注意距离。对我们来说,也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係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
应变得文明自律坦诚
除了一些原本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由于疫情被视为「不道德」,还可能有其他的心态问题和责任问题需要关注。比如,那些在疫情中「中招」的病患,在康复之后,会不会被标籤化对待,甚至引发社交恐慌?毕竟,有一个常识是: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和歧视。这可以理解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也需要重视和警惕。
抗疫不只在现实中进行,也在每个人的内心进行。我们如何重新审视公共社交规範,如何看待个体的责任与义务,都需要每个人有新的思考。疫情还将持续多久,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疫情应该让我们变得更文明、更自律、更坦诚,而不应是更封闭、更猜忌、更隔阂。
下一篇::重罚管理人员击中窨井“吃人”事件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