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易造 归属文化难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6年12月15日

中国社科院昨天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揭示了一种特殊的心态,「身在异乡为异客,回到故乡仍为异客」。四线及以下城市并非理想中的宜居城市,逃离一线,返回故乡小城,工作机会少,做什幺都需要靠关系,干事要「拼爹」。由此,曾经逃离北上广深的,又逃回北上广深,否定之否定,为什幺会这样?

路人甲

归属感的大沙漠

既然是心态研究,那就都来谈心态,虽然蓝皮书的超级专家们未有的涉及,但敢断定,从主观上来说,当初逃离北上广深的第一理由,与其说是高房价,不如说是高乡愁。

往上数三代,谁都是农民。从农村移向城市,其实已经被动地撕裂了原来的乡村归属,但对于城市的归属,却苦于无法建立起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人虽已成为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与城里原居民相比,又并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民。而由这种区别所带来的居住、户籍、就业、医疗、社保以及子女就学等等困难,便都会成为个人归属于城市的鸿沟。与此相似的,还有为大城市吸引而来,但又只能日复一日地处在游离状态之中的各类毕业生。其中的典型,便是集聚于北上广深的,被称作北漂、沪漂、广漂、深漂的人群,归属感严重缺失,不知道自己的根,应当繫在哪里?迷惘,于是一定会展现为浓浓的乡愁。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当自觉不自觉的乡愁驱使下,回到故乡的四线小城市后,乡愁获得了满足,但生存的危机、机会成本的增加等新的苦闷接踵而至。

难与趋势作对

所以逃离北上广深,只是一个过程,而不可能是目标。中国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其高楼大厦、宽广的马路等,甚至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逊色,但城市归属感的建设仍然是一个沙漠,且至今仍未得到重视。人不能没有归属感,但建高楼容易,补足城市文化短板难,不可能像三天一层楼一样的高速度。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城市化刚起步之时,记得曾就有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就屡屡强调中国农业剩余人口只能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大力发展小城镇。中国的城市化,近40年的实践证明,以「小城镇为主流」的城市化,终究只停留于一个专家式的理想。

而今,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圈,已经初步成熟。从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等多元角度分析,大城市化模式是相对最优的城市化模式,中国必走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从台北、新加坡、首尔等亚洲四小龙的大城市化进程来看,超级大城市人口佔全国的一半左右,从德法等欧洲老牌发达国来看,大城市人口佔比也较高,而目前中国超级大城市人口佔比仍不足一成,发展空间很大。也就是说,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公共资源已经并将继续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中国城镇化的主路径必然是大城市化、都市圈化。

财富与机会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将是大势所趋,投资学上讲究勿与趋势作对,个人发展更是如此,无论被逼还是主动,逃回北上广深,正好顺应了大城市化的趋势。

上一篇:“太阳”落山,国足青黄不接
下一篇:隐私信息被“裸奔”,拷问公民权利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