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沙中线」主体工程超支165亿元,公众反应平静,说明大家对该工程的超支是比较谅解的。事实上,「沙中线」超支的确有其特殊原因,包括宋王台发现考古遗,要延迟接收工地,以及起初在九铁时代,「沙中线」起步迟了4年,令工程早期开支上升;不过,最大的困扰还是人手问题,由于长期劳工不足,使工程进度一直滞后,越滞后成本自然越高。
事实上,本港近年不少大型工程均出现延误和超支,当中除了因为有人事事「拉布」和动辄「司法覆核」致工程受阻,劳工不足也是一个客观因素。那并非承建商不想聘人,而是无法聘到足够人手,想输入外劳,惜关卡重重。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也有提到输入外劳问题,指出虽然近来本港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位,基本上达致全民就业,但个别行业确实长期面对人力不足及招聘困难的问题,当中除了安老服务,还包括机场「三跑」、新铁路、10年医院发展计划及公共房屋发展计划等多个大型基建项目,对建造业的人力供应构成重大压力,社会若不正视,将大大削弱香港的经济竞争力及社会持续发展。
新技术需要外援
笔者曾多次表示,「输入外劳」从来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这会令大部分打工仔担心「饭碗被抢」而抗拒,更有些劳工界代表一直把两者画上等号,只要一提起即反对。虽然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终在立法会获得通过,但在辩论输入外劳问题时,有四位议员发言表示赞成,亦有四位议员提出反对,争议性可想而知。
反对外劳的理由,最主要是担心会影响本地劳工的「饭碗」。其实特区政府和工商界都很明白打工仔的忧虑,所以一直强调就算要输入外劳,也必须以不损害本地劳工现有权益为前提。但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是有些工种香港根本缺乏有相关知识和懂得操作的人手,如不接受「外援」,整个工程都将会被拖累,那怎幺办?
机场「三跑」项目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有关工程去年8月开始动工,目前正在进行填海,但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该处水域以前是汙泥弃置区,海底几乎全是鬆散的汙泥,若以挖掘方式清理,汙泥被搅动,必然会对海水造成严重汙染,破坏生态。机管局为了尽量保护该区水域的生态,决定採取免挖式填海方法,利用卫星定位科技,配合最先进的「深层水泥拌合法」来填海。所谓「深层水泥拌合法」,基本原理是运用多台钻机把水泥浆注入海底的汙泥层,令汙泥与水泥浆混合成一枝枝坚硬的水泥柱,既可以作为填海的桩柱,亦能够避免汙泥四散,把生态影响减至最低。
审批宜特事特办
说来似乎简单,做起来却涉及很多技术性工序,需要互相协调,且今次要填650公顷土地,最少要25万枝水泥桩柱,工程浩大而複杂,须动用数以百计不同功能的工程船和设备同时参与,且要每日24小时不间断运作,才能保证整个「三跑」项目不受拖延,那便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懂得具体操作的人手。可是,这种先进和环保的填海技术,香港尚属首次採用,很多工序和机械操作,本地都没有培训过,没可能提供足够的人手。
例如现时需要聘用一些熟手的「水底排水板船操作员」、「泵沙船技工」、「深层水泥搅拌桩设备操作员」、「锚艇船操作员」、「块石抛卸皮带船操作员」、「耙吸船排泥管线技工」、「箱涵浮运安装操作员」、「石柱桩设备操作员」及「振沖密实机操作员」等,当中不少工种相信很多人听都未听过,试问本地何处找到足够而适合的劳工?须知道,任何工程都是环环相扣,若然填海进度延误,跑道铺设和大楼建造等主体工程便无从起步,而那些主体工程涉及逾万个劳工职位,需要预早招聘人手的,到时一旦未能开工,很容易产生劳资矛盾。
机场增设「三跑」,对香港今后的多方面发展都非常重要,而相关的填海工程的确迫切需要「外援」帮手。输入外劳是要经过劳顾会审批,资方代表明白箇中利害,关键是劳工界代表能否多加体谅,特事特办,让审批可以尽快通过。其实,今次输入「外援」,除了可解决「三跑」填海的难题,更可提供一个难得的培训机会,让本地人员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先进设备操作和技术,将来不仅能在本地学以致用(东涌填海工程亦将採用此技术),亦可为香港在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大量基建项目中增添商机。
下一篇::高铁通天下莫执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