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文
建制派首次在补选中获胜,在一对一的对决中实现了「零和突破」,打出了漂亮一仗。综合而言,这场补选有四大意义。
打破黄金定律
一是说明所谓立法会选举的「黄金定律」正随时势而转变。回归后的历次立法会选举,坊间逐渐总结出所谓「6比4」「黄金定律」,以此显示两者的基本盘。然而,有关比率在上届已跌至「5.5比4.5」,这次补选,反对派在3个地方选区的整体得票率大跌至47.4%,建制派则上升至43.2%,差距大幅收窄至4%,所谓「6比4」或「5.5比4.5」的「黄金定律」已经不存在。随社情民意的转变,随反对派的倒行逆施,彼此实力消长已出现变化,将来各界分析选情时,已不必执于所谓「黄金定律」。
二是反对派近年逆民意而行,引起愈来愈多市民的唾弃。这次补选建制派取得佳绩,固然与团结一心、精密部署以及为市民做实事的表现有关,但同时,亦与反对派大量失票有直接关係。在三个选区中,反对派候选人「失票」以万计,当中固然有「自决派」杯葛投票,但更重要是反对派近年在立法会「拉布」、挑动政治风波、阻挠政府施政等行径令市民烦厌,中间市民纷纷以手上一票表达不满,或宁愿不投票,导致反对派得票大跌。
务实政治抬头
三是反映DQ得到市民接受,在立法会宣誓搞事不得人心。气势淩人的姚松炎,在九龙西被郑泳舜击败。事后反对派急急为其败选找「代罪羊」,指责民协、「青年新政」等助选不力,或指姚松炎的选举策略出错。其实,姚松炎之败很大程度在于其作为惹起市民反感。他是三名反对派候选人唯一一名被DQ者,因而大打「反DQ」牌,摆出受害人姿态,结果却弄巧成拙,得不到同情之余,更引起市民反感,最终落败收场。这正从侧面反映当日果断依法DQ违法宣誓者,是合适的做法。
四是反映务实政治抬头。郑泳舜之胜与姚松炎之败,一个原因在于郑做实事,有多年地区工作经验,建制派的民生工作扎实有效,相反姚松炎及反对派政客却以政治挂帅,疏于地区工作,没有政绩,整个选举工程根本建筑在浮沙之上。这样的地区工作怎可能得到市民认同?反对派在地区直选大量失票,正正反映务实政治的抬头,市民一方面希望议员多做实事,重视经济民生,另一方面对于政治炒作、政治攻讦愈益反感,靠政治吃饭的反对派候选人自然首当其冲。可以说,这次补选务实政治完全压过泛政治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反对派如果继续以往的泛政治化炒作,一味挑动风波,製造政治冲突,已经不合时宜,也不可能得到市民支持,这次补选正是一个警号。反对派输在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而不是什幺策略出错,应该认真反省,否则下次只会输得更惨。
下一篇::用手上选票维护港人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