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业界于上世纪70年代叱咤一时。香港透过加工贸易创造了过万亿港元的贸易额,亦带动了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但后来香港经济逐渐转为以金融、房地产、贸易等服务业板块为主,导致工业呈现空心化,而经济亦步向基础狭窄、发展缺乏新动力的困境。
金融海啸后,多个发达经济体政府均显示前所未有的决心,把「再工业化」列为重要战略,大力支持传统工业的复兴和现代化,同时重点培育新兴产业的成长。经香港工业总会争取多年,现届政府终于把「再工业化」和创科发展列为施政重点,我们对此深感欣慰。但综观现时「再工业化」在香港的进程和政策支援,我们认为有三大方面仍须改进:
一、制订完整的工业政策。我们建议政府研究各工业界别现况和前景,加上《中国製造2025》、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等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选出重点支持产业。同时参考内地、德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做法,以国际视野制订中长期、全面而清晰的策略性工业发展蓝图,包括具体目标、各阶段进程、时间表等。
二、向传统产业墨。政府公布聚焦发展的四大範畴,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虽然亦有多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措施,却欠缺全盘发展和支援政策。面对营商环境不稳、成本上升、人才不足且断层,又未建立好自主品牌进入内销和新兴市场,我们建议政府善用香港多年的工业基础和经验,积极探索各个传统产业(例如玩具、纺织成衣、钟表珠宝、塑胶、模具等)的崭新定位,探讨如何在两地新的布局下,发展未来路向。
三、政府支援措施「过河」。港商一直以香港作为总部,珠三角地区则作为生产基地,形成最具特色的「前店后厂」模式,「香港製造」和「珠三角製造」本为一体。习近平主席早前指示容许中央科研资金「过河」,特区政府在制订支援措施时亦应以同样思维,令港商能跨境受惠。
工总早前向立法会提交了一份意见书,就香港推动「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财政支援、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以至加强培训和汇聚人才等议题作出多项建议,读者可登入工总网站详细查阅。
香港工业总会
下一篇::特区政府须下逐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