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察】高地价政策将走入历史?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8月30日

方想

行政会议成员、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周二发表网誌,就本港土地政策,特别是住宅用地方面提出一些观点,较引人注目的是对有关「高地价政策」的否定,以及建议政府动用财政盈余来增加土地开发。当中或透露政府房屋政策出现重大改变的信息,即为解决房屋供应严重不足,楼价高企导致民怨日增的难题,政府未来将不再注重卖地收入增加库房收益这一选项,愿意作出财政背书,强化作为「供应者」的角色,用来解决安居问题。若真是如此,则香港房屋供应将翻开新的篇章。

任志刚主张放弃「土地财政」

按照任志刚的说法,只有政府拥有增加土地供应的能力,可以说是「独市」供应者。政府是公众利益的促进者和保护者,在供应土地时,要从公众利益角度出发。在任何情况下,不论是有意或无意,均不应利用其住宅用地「独市」供应者的角色来赚取利润。他指出,政府过去在住宅地供应的立场上,一直令人误以为香港存在违反公众利益的「高地价政策」,因此,有需要清楚阐明符合公众利益的土地政策。任志刚进一步强调,现时住宅用地供应短缺情况非常严重,导致私人市场的楼价飙升至一般市民无法负担的水平,不符合公众利益。

联繫上下文,任志刚的观点很明显,要想土地房屋供应「符合公众利益」,则必须检讨「高地价政策」,作出改变甚至是捨弃。类似想法在社会亦早有提及,事实上,香港无法实现居者有其屋,房价升到普通港人都负担不起,其中就有高价卖地的因素。过去政府担心财政收入不足,非要依赖地价收入不可,这在早期还说得通,因为当时香港亟需低税环境来推动进出口贸易,以及用以提供充足基建及高效政府管治所需,离不开「土地财政」。但时至今日,本港金融业与专业服务已相当成熟,政府收入也愈趋多元化,已可减少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特别是近年库房严重水浸,政府坐拥超过1.1万亿元财政盈余储备,完全有条件放弃「高地价政策」,并将资源用于增加土地供应、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缓解民怨。

林郑新政展示新路向

七一前夕,特首林郑月娥公布了六项房屋新政,将香港房屋政策重心转向资助公营房屋,并与私营房屋市场严格区隔,例如让资助房屋定价与市价脱钩,林郑还表示新居屋定价可因应市况调低,又暗示最终公私楼建屋比例可由6:4改成7:3。背后的玄机,是政府不再以对私人住宅市场影响为首要考虑,有意减少财政收入对地价及私楼市场相关收益的依赖,将以更大力度介入楼市,拿回供应和决定价格的主导权。任志刚建议政府继续依赖市场机制去发现价格,最理想的情况是,只要住宅用地的市场价格高于开发土地的平均成本,政府就应该增加供应,以消除外界误解,以为政府刻意推行高地价政策;只要住宅用地短缺,政府就应透过罚则措施,阻止囤积居奇。这些说法颇有呼应林郑之意,不排除是提前放风,阐明政府未来土地房屋政策的走向。

政府不再依赖「高地价政策」,大刀阔斧开拓土地,以有形之手分配土地及房屋资源,包括增建公营房屋,推出更优惠价格的资助房屋等,香港自可以做到稳定土地房屋供应预期,扭转市民对楼价「长升长有」期望,抑制楼市躁动,促使楼价回稳,形成良性循环,这将为解决房屋问题提供出路,值得支持,至于能否成功,长远还看政府的执行力。

上一篇:还算港人吗?
下一篇:描绘港深科技园蓝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