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拣平货也是「吃苦」?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9月25日

每到周三放工时,附近商场的麵包店总是特别热闹,柜台前排着长队,袋袋麵包悉数落入人手,大有「白拿」的感觉,若是哪天跑得慢了的话,一贯抢手的法式麵包就卖完了。在香港生活长了,也是见怪不怪了,毕竟「打折日」这个东西常有发生,而到了周末,一家子到超市拣平货倒也成了锻炼运动之一,大包小包提回家,一脸心满意足。
无奈选择保守消费?
刚来香港那会,受好友的影响,爱到一些本地的商店转悠,而它们的名字也是很有意思,比如「价真栈」、「Pricerite(实惠)」、「阿信屋」 和内地一些城市商店的取名之道很是不同,动不动就是看不懂的英文单词,要是在高档的商场裏,不弄出个法文或者是意大利文,那可有点对不起这租金了。
最近,一篇名为《这届年轻人,做好过苦日子的準备吧》火了一把,文章裏列举了一些「变化」,比如以前办健身年卡的人现在改办月卡、二手闲置和拣便宜货的App愈受喜爱,「榨菜就二锅头,骑上摩拜遛一遛」便是如今年轻人的生活写照。不用细想,隔文字,都能闻到丧气和酸味。更甚的是,一些外媒说中国当代年轻人不婚不生,在股市暴跌、人民币贬值、中美贸易战的夹缝裏,被迫无奈选择了保守消费。
更高性价比消费模式
不满的情绪往往比满足来得容易和强烈。无可否认的是,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但是,如果把「捂紧钱袋子」等同于「吃苦」,那是言过其实了。反之,把消费「牛油果」和「星巴克」作为中国中产阶级的象徵也是站不住脚的。现在的年轻人并非能轻易标籤化,退一步讲,「不婚不生」也是一种态度和选择,有何之过?
其实,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曾一度成为年轻人的问题,「月光族」、「零储蓄」大有人在;可是,现在变成了关注商品价值的本身,追求更高性价比的消费模式,却也有人指指点点?把闲置的物品放到平台转卖、骑上摩拜单车是为了準备过「苦日子」?
消费观的转变从来都不是由一个单纯的现象概括得出结论的,况且在物质产品如此丰富的现在,多样化、符合个人需求的消费模式才是潮流趋势。「拉动消费」可不仅仅是拉动那些高大上的、写意大利文的餐厅。
说起意大利,最近有一则消息很有意思,「咖啡巨头」星巴克终于进军意大利米兰,网上戏说星巴克正迎战意式文化的中流砥柱--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据说,在开业当天,门口还打起了蛇饼,更有网友笑说「我们别开玩笑了,如果意大利咖啡代表世界和平,那星冰乐就是在描述幸福的感觉。」
其实,近年来,意大利人喝咖啡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年轻的一代更加注重口味和体验,可见,什幺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换换口味,「吃吃苦」也未尝不可。
上一篇:风雨中的爱
下一篇:泛民「守护幸福」竞选口号呕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