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9月23日高铁通车后,事隔一个月又轮到港珠澳大桥全线开通。世界经济论坛不久前发布的《2018-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排名第七位,比去年下跌了一位。但笔者相信,香港有了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后,竞争力必将有所提升。
高铁运作日渐畅顺
香港高铁经过一个多月的运作,各项设施除了经得起超强颱风「山竹」的挑战,西九车站也先后通过了「十一」黄金周和重阳节人潮高峰的考验,秩序一天比一天好,车站职员的礼貌尽责及不断改进,应记一功。期望负责营运和管理的港铁公司能够保持谦虚心态,继续听取意见,集思广益,让高铁的服务日臻完善,成为香港服务水平的一个标杆。
有关高铁对香港的重要性,笔者曾在本栏撰文分析过,不赘。也许有人疑虑,高铁一开始便日开逾百列车班次,有足够客源吗?笔者认为不需担心,以深圳高铁作为参考, 4年多前开通后,通达全国18个省会城市,客运量由初期的每小时7000人次,急升至现在每小时逾12000人次,不单便民出入,更大大促进了深圳与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业和其他商贸互动,彼此受惠。
香港高铁的吸引力不会低于深圳,而且从香港经深圳口岸出入境的人次年年均有增长,去年高达2.41亿人次,即平均每天逾66.2万人次经深圳各口岸出入,这还未计机场和各码头非经深圳口岸出入境的人次。有如此庞大的客源群,加上高铁旅游会越来越普及,相信只要营运手法能灵活变通,香港的「动感号」必定不愁寂寞。
桥头经济加快脚步
至于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可说与特首林郑月娥之前在施政报告提到的「明日大屿」愿景息息相关,都是关乎「桥头经济」的发展。自从港珠澳大桥拍板兴建后,「桥头经济」的名词便开始出现,很多经济专家和智库组织纷纷探讨,并提出不少建言。后来,前特首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中,也特别就「桥头经济」作出回应,表示会研究在桥头周围发展大型购物、餐饮、娱乐和酒店等设施的可行性。
而今,大桥已经通车,港珠澳一小时生活圈已形成,三地居民的往来必然比过往更频繁,尤其三地大桥落脚的一带地方,肯定人气急升,要发展「桥头经济」,必须加快脚步。因为有了这条大桥,且邻近香港国际机场,令到香港最大的岛屿--大屿山将不再是香港西部的尽头,而是通往世界和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双门户」,不仅成为三地连结的交通枢纽,更为大屿山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不过,大屿山面积虽有147平方公里,比港岛大近一倍,但山多平地少,且约七成土地被划作郊野公园,不能随意发展。因此,林郑月娥在其第二份施政报告提出1700公顷的「明日大屿」填海计划,绝非无的放矢,显然就是想充分利用「桥头经济」的概念,把东大屿发展成为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既可为本港的商贸和旅游业扩容,又可为未来数以十万计的家庭提供安居乐业之所。
记得林郑月娥一年前曾在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上说:「香港最好的时候还未到来。」当时高铁和大桥还未开通。而今双双开通了,只要香港能够好好把握大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商机,善用这对「新翼」,双翼齐飞,必定可以翱翔天际,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