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810)作为香港首只「同股不同权」股份,万众瞩目,下周一(9日)首挂不论股价升或跌,肯定成为其他「独角兽」及新经济股参考的重要指标。观乎小米在跌市下以下限定价,可见承销团对小米上市一事志在必得,只许胜不许败,不希望小米「临门挞Q」。
即使小米下周一上市兼首挂股价高收,便代表「同股不同权」在香港从此顺风顺水吗?往后的「同股不同权」公司,又会否如小米一样,获得同等程度的注视?承销团又会否如今次小米招股般,提供「五星级」的服务水平?笔者斗胆估计,难矣。
小米上市前,资金连续数月托市,港交所(388)甚至在下周一小米上市当天,同步推出小米相关期货、期权及衍生权证,务求营造一片「吉祥之兆」。但俗语有云「好濓唔灵丑濓灵」,未等及小米正式挂牌,港股已在贸易战行将开打下,一插到底,呈现「六穷七绝」的局面,只能退而求其次,苦等「八翻身」。
缺集体诉讼散户陷被动
大家可以认为,是轮跌市或与小米上市没有关系,但股民要留意的是,香港的「同股不同权」制度,是在没有集体诉讼(Class Action)之下实施。纵然监管机构试图透过设立不少规定,藉以「绕过」集体诉讼,保障投资者,笔者不敢断言,一系列保障措施「没用」,但没有集体诉讼,散户陷于被动。
MSCI明晟表明小米暂未符合纳入MSCI旗下指数的资格,此举或是对港式同股不同权来一次明确表态。海外机构讲求制度的清晰、透明度及程序公义,即使香港监管机构多番强调港式同股不同权制度是多幺「安全」,但MSCI 明晟的决定,正正反映监管机构的安排仍未足以促使他们投下信心一票。
更甚者,被视为香港近年最成功的Fintech Start-Up Welab,竟然舍弃「同股不同权」。这究竟是Welab创办人龙沛智对「同股不同权」不信任,还是其背后的投资者「发功」所致?笔者不晓得,但绝对是耐人寻味!
梁思行
(逢周五见报)
下一篇::【港股】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大热 欢喜传媒逆市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