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特斯拉「中国速度」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3月15日


冷思考特斯拉「中国速度」

网络图片

  作者:流深

  能让堂堂「钢铁侠」马斯克在公众面前跳起舞来的,不是什幺新科技,而是「中国速度」。上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交付了第一批 Model 3车型,同时启动了新车型 Model Y项目。在过去两年裏负面新闻不断、股价一度大跌的特斯拉,在此消息后股价立刻再创新高,市值超过了福特和通用的总和。「中国速度」有望成为马斯克打赢翻身仗的关键助力。

  要知道,过去几年特斯拉之所以频繁遭遇投资者质疑,不是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或科技水平不足,而是产能跟不上——最新数据显示,经过27个季度的量产之后,特斯拉美国德州工厂的最新产能仅仅达到接近十万辆,而这已经接近了该工厂的产能极限。反观中国工厂,由2019年1月初正式开工到10月投产,再到上周交车,整个过程用了不到1年。而现阶段的上海工厂,产能就已经达到每周约3000辆,即每年15万辆的水平,未来这一数字还可能进一步提升到一年50万辆。与产能扩大相对应的,还有上海工厂低廉的成本:藉助政策支持、靠近中国供应链、出口关税低、人工成本低等优势,上海工厂的建造成本比美国低大约65%。而这一成本数字,还可能随着未来特斯拉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而再降低。这一过程若是顺利,特斯拉的产能瓶颈无疑就此打破,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

  然而,这一戏剧化的大反转,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一层:一方面,为什幺一个早已蜚声国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只有来到中国建厂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量产?尤其是在特朗普掀起贸易战,不断鼓励「製造业回流」的今天,特斯拉却要不顾一切的「走出去」建厂?另一方面,为什幺中国能够创造出令马斯克都惊歎的「中国速度」,能够在短短1年内从无到有製造出「正版」特斯拉的中国工人,却无法创造出一个像特斯拉一样代表创新和未来的品牌?

  对于第一个问题,或许答案就在于:对于已经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国家来说,其整套社会文化制度已经很难支持需要高度组织化和纪律化的大工业生产了。就像前阵大火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所反映的那样,福耀玻璃在美建厂,虽然账面成本与在国内相差无几,但种种文化和制度之下的「隐形成本」才是真正致命的——而这正正是中国的优势。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正是基于发达国家完善和现代的社会文化制度,像马斯克一样的创新家才能不断被鼓励被推崇;而在正经历工业化改造的中国,模式化、重複性、不鼓励创新的生产模式,也注定难以催生鼓励创新和冒险的个体精神,更不必说像马斯克一样天马行空的理想主义者。

  就像成功的企业,总少不了埋头实干与大胆创新的完美结合。特斯拉的「中国速度」奇迹,恰恰说明了中国和世界,谁离开谁都不行。

上一篇:别随意夸大楼市涨价
下一篇:反「台独」不等于反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