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币策如何转趋稳健中性?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3月06日

子木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最新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报告中一些细微的变化及对相关问题的解答更成为市场讨论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明确货币政策将从此前的「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变为「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开始转趋稳健中性,而货币政策的变化势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影响到中国的股市、楼市和汇市的走势。

变相加息后定向降準

随着美联储2015年和2016年连续2次加息,2017年美联储更有可能再来2到3次加息,内地呼吁央行加息的声浪高企,从去年年底以来,业内人士反覆论证着加息将如何抑制中国的资本流出动能,如何有利于维护人民币的汇率基本稳定,如何能有效狙击国际炒家对人民币的狂轰滥炸。

但是,中国央行用行动对此作出了呼应。继春节前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春节长假过后,央行便祭出大动作:在公开市场进行200亿元7天期、100亿元14天期和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较上期均上调10个基点,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也全线上调。这便是中国央行的中性回答,变相加息。

而对于市场上降低银行存款準备金率以释放流动性的声音,中国央行也采取了中性的应对。20日,有媒体报道「央行正评估银行定向降準申请支持三农要求不变。」21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有关负责人就对此进行了说明:大多数银行满足定向降準标準,2月27日实施。

从变相加息和定向降準可以看出,所谓中性就是要求货币政策既不能过于宽松、也不能走向紧缩,不紧不松是其合理状态。具体来看,在货币供应规模上要保持总量的适度与稳定,同时不断优化资金投向的结构,重视服务实体经济。

转向全面通胀形势

央行的变相加息透出3个信息。一是从目前情况看,中国3大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都呈现全面扬升趋势。这表明2017年物价形势正由结构性通缩转向全面通胀。二是春节前后人民币汇率逐步止跌回稳,但是1月外汇储备跌破3万亿。为了进一步稳定汇率,央行适度收紧货币对于防止人民币汇率过快贬值,会对人民币汇率起到稳定作用。三是央行变相加息,也与今年1月信贷增长创出2.5万亿天量有关。央行希望给银行业传达货币政策逐步收紧的信号,以便在2017年继续给「金融去槓桿」,让更多的存量资金定向服务于实体经济。

而定向降準也不是新事,是老政策延续,只是一个中性政策。央行表示,近日,人民银行根据2016年度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支小情况,实行了定向降準例行考核。大多数银行上年度信贷支农支小情况满足定向降準标準,可以继续享受优惠準备金率;部分此前未享受定向降準的银行达到了定向降準标準,可以在新年度享受优惠準备金率;部分银行不再满足定向降準标準,将不能继续享受优惠準备金率。

人民银行于2014年引入定向降準考核机制。通过对满足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标準的商业银行实施优惠存款準备金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改善优化信贷结构。严格采用人民银行已有统计数据进行评估,无须另行上报数据或申请。考核于每年2月份进行,根据商业银行上一年度「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情况,对其存款準备金率进行动态调整。所有商业银行都属于定向降準考核範围。

料有利汇市与股市

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报告为后期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包括明确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突出强调防控金融风险、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而除了货币政策,报告中关于中国经济预期的积极变化也特别值得关注,这既为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企稳向好提振了信心。

而今年人民币汇率恢复稳定,也有利于货币政策转趋稳健中性。踏入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便企于「七算」水平之上,而人民币更罕见地对所有主要货币呈现稳健态势。货币政策转趋稳健中性,也有利于内地股市的表现。去年深成指位居全球股市跌幅榜第一位,上证综指位居第三位,但从年初至今,上证综指已经反弹约3%。

当然,货币政策转趋稳健中性,特别是中国央行在报告中30次谈到风险,十几次谈到泡沫,这意味着内地楼市今年日子不会太好过了。

上一篇:【两会观察】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未提注册制
下一篇:单纯控制房价并非房地产税主要目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