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商业味很浓的社会,身边的朋友大多都试过搞大小生意。在商业社会,不断追求收获是必然的模式,不过在纯商业以外,有一种生意却包含着另一个世界,是人情味和传送爱的世界,有很强的助人助己的价值信念,这就是社会企业(社企)。
经营社企需商业头脑
曾经一次跟外国的朋友谈及香港的社企,他们惊讶本港的社企类型如此多,还有政府投放的资源也惊人。回想10年前的香港,从外国飘来一阵「社企风」,而政府亦主动推出社企的支援措施,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一个委员会(「伙伴倡自强社区协作计划谘询委员会」),一做就10年。这个谘询委员会是一个资助计划,为香港有心成立社企的人士或机构,提供种子基金,推动可持续的地区扶贫工作,协助弱势社群自力更生。计划由2006年开始,今年已经第11年,现正推行第22期拨款计划,至过去21期,合共批出197个社企项目,拨款港币247810201元,及提供了3102个就业机会,成绩很不错。
不过,曾经有评论指,经委员会拨款的社企,经营不善,生意淡薄,连年蚀钱。而资助期结束后,乾脆结业,是浪费公帑。的确,多年来,有部分社企在资助期后不久结业,结业原因复杂,难以一概而论。据早前的统计,其实约八成在资助期后仍继续经营,更有部分社企已扩充业务,包括开设几间分店。总之,社企是一门生意,与坊间的生意无异,能否持续经营,都需要商业头脑。
究竟怎样的经营模式,才可让社企稳健发展?笔者用以下两个失败例子说明。多年前,一个申请伙伴倡自强资助基金的非牟利团体,希望开设一家补习社,扶助弱势学生。理念是好,也有一个2000多尺的地方,可开展生意。可是,他们希望将地方物尽其用,故希望在补习社外,加入Cafe、时装店及书店,一时间将一所补习社变成综合型商场。而以上每项业务都要申请相关牌照及聘请各项专长的人才,结果,申请失败。第二个例子是,一个机构希望开设糖水店,可是对行业一知半解,所以邀请餐饮专家做顾问,但又没有与专家沟通,最终在审批拨款的面试日,大家互望,「十问九唔知」,其申请也告失败。
付出努力创出传奇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社企也可以取得大成功。例如去年开业、位于湾仔的社企餐厅,在短短时间就闯出名堂,犹记得他们的创办人曾说过,要帮助更生人士,一定要给他们稳定工作,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为自己前途努力。这份理念,让他带领一班边缘青年和更生人士,成为贡献社会的一群。他更将餐厅一部分变成厨艺训练中心,实在值得敬佩。还有另一个机构开设专门聘请妇女的西餐厅,现已有数间分店,位于屯门、元朗等地区。很多曾经迷失的妇女,都可以在这里工作,逆境自强,找到新的一片天,说明无论是哪个年纪,都可以创出传奇。
以上例子说明,做社企必须「唔熟唔做」,要熟悉行业运作、发展,并有相熟的人脉,也要做好市场调查,多观察,看看现今香港会否接受其理念。还有,必须选定一个明确目标,能如何协助弱势社群,不能三心两意,将业务过度多元化发展,最终变成「三不像」。此外,还要管好现金流及人手控制,万万不能出现人手过剩的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社企工作量不高,但聘请的人却太多,导致员工上班工作量极低,浪费了薪金支出。
现时香港百花齐放,社企要占一席位并不容易,而在社企工作的人士,基于各种原因,很多时都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对更多困难。不过各人都十分坚持,经过10年来的努力,香港社企已不止餐饮,更有环保、旅游、艺术等行业,非常多姿多采。
不少港人非常支持社企,会专诚在日常生活中选购社企的产品及服务,到贴上社企标贴的店舖光顾,更会了解每家社企的背后理念和目标。这样可以让社企获得利润,能够持续营运,并达到创立社企的社会目标,将消费融合爱心。期望社企愈来愈受认同和支持,使香港多一点爱和支持。 民政事务总署伙伴倡自强社区协作计划谘询委员会主席 萧楚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