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宇嘉
既有调控措施不仅要不折不扣地坚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同时,还要通过追加调控堵住各种漏洞,并辅以金融去杠杆,彻底打掉顽固的预期,为长期机制建设创造窗口期。
近日,部分省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楼市调控最攸关的三个部门 住建部、国土部和央行,共同强调房地产调控 不喘气、不歇脚 。笔者认为,三部委会议是对明年楼市调控的定调。这次会议提出6方面措施的 组合拳 :既有政策稳定、金融管控、土地供应、优化城市功能、规范市场秩序,还明确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完善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有效调整供给结构。由此,未来调控思路和基调非常清晰,首先是既有的调控措施要真正落实。
南京等城市出现 万人抢房现象 说明过去十几年来形成的 房价只涨不跌 和 屡调屡涨 、 买房致富 等顽固预期并未缓解。同时,基于房地产对经济周期之重要,调控政策和背后的真实动机(不忍心打压楼市、调控不伤及经济和财政是底线)无法激励相容。因此,楼市的任何短暂回调,都是 建仓 的绝佳机会。既然地方调控积极性不足,甚至不容忍房价下跌,房价倒挂意味着 买到(新房)就是赚到 。由此,无论看市场预期,还是看地方行为,调控仍在旧范式下 打转转 ,这就是三部委会议明确楼市调控 不喘气、不歇脚 的原因。
目前,房价上涨预期还很顽固,表现在加杠杆情绪高涨。2016年,中国居民新增贷款6.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占新增贷款的50%(包括公积金贷款)。2017年,严格的规模、占比(不超过新增贷款30%)控制后,1-10月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房贷)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居民总贷款增加1.03万亿元,短期消费贷暴增是主因。2015年,居民消费贷款仅增长18%,2017年上半年的增速达33%。截止到10月,今年居民短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接近去年同期的3.5倍,占居民总贷款的26%。
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呈下行趋势,意味着部分消费贷转化为房贷了。无抵押、期限短、利率高的消费贷进入楼市,这是危险的信号。市场认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是政策底线,政府不会出台导致房价下跌的政策,造成加杠杆意愿仍很强。而且,2018年的消费和投资增速或下降,出口也不会比今年更好,G D P增速或承压。因此,2018年会惯性松绑调控。另外,地方在政策上用心不足, 租购并举 本意在于解决楼市供求失衡,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但顶层设计 落地 时,各地有意无意偏向人才租赁、资本风口的 长租公寓 ,甚至是几个面子工程。
相反,对接4亿左右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城市 夹心层 和 无房户 的低成本租赁却未得到充分重视。由此,楼市供求失衡的顽疾难以解决,中高收入阶层和投资需求主导的楼市局面也难以扭转,最能代表收入差距的 财富基尼系数 也将继续攀升,居民人均消费增速连续3年下降的局面也难以扭转。最终,十九大提出的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等改革和转型目标也将面临阻力。
因此,楼市调控基调必须实现重大转变。首先要打掉过去十几年来形成的 房价只涨不跌 的顽固预期。今年7月全国金融会议以后,去杠杆 上下一盘棋 。近期,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规范购房融资和加强反洗钱工作的通知》,五部委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显示彻底堵住杠杆套利的决心。去杠杆绝非运动式,近期M2、新增信贷与社融增速持续走低,融资成本全面攀升,信用收缩非常明显,这是去杠杆的唯一路径。目前,房贷占商品房销售额的50%(加上消费贷),杠杆真正收紧了,房价上涨预期将明显缓解。
更加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要真正 落地 。目前,购房情绪之所以高昂,甚至不惜用高成本、高风险的短期贷款,在于认为调控和背后动机无法激励相容,短期调控瞻前顾后、长效机制建设诚意不足,政策出台即亮出 底牌 ,强化了购房者和开发商、银行 房价只涨不跌 的预期。因此,既有调控措施不仅要不折不扣地坚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同时,还要通过追加调控堵住各种漏洞,并辅以金融去杠杆,彻底打掉顽固的预期,为长期机制建设创造窗口期。
下一篇::中性态度未变 不必过度担忧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