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报网讯】实习记者施美报道: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研讨会昨日在深圳召开。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研究结题报告,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目的是建设成世界级湾区城市群,目前来看,大湾区仍存在空间发展差异大等系列问题,他建议未来大湾区的空间规划形成「T」字型空间结构,大力发挥港深的优势,建成分工明确的城市群。
城市发展不均衡
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规划囊括了位于珠江口河海相间中心位置的香港、澳门、深圳和珠海,东起汕头、揭阳、汕尾、潮州,西至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的沿海地带。还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中山、江门、东莞、惠州、佛山以及位于湾区经济腹地和生态保护区的清远、韶关等23座城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10.37万亿,占全国总量的8.5%。
唐杰表示,虽同处粤港澳大湾区中,但与珠江三角洲片区相比,湛茂阳城市圈(湛江、茂名、阳江)和潮汕揭城市圈(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明显落后。珠三角地区集聚了粤港澳大湾区84%的GDP,人口只占57%;东部沿海的潮汕揭城市圈和西部沿海的湛江阳城市圈人均GDP分别仅占珠三角的1/4和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均GDP分别仅为珠三角的1/4/和1/8。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仍然过大,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情况仍然突出。
建设「T」结构打破区划壁垒
唐杰认为,为解决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空间构造当中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人口、产业过疏和过密等问题,应建设以港深为核心,以沿海为带、以珠江为轴的「T」字型空间结构。形成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五大城市圈 湛茂阳城市圈、澳珠中江城市圈、港深莞穗城市圈、广佛肇城市圈和潮汕城市圈,构成「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他指出,首先,要充分发挥香港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以香港带动沿海,沿海带动内陆,逐级推动、辐射带动湾区经济,全面发展的核心作用。与此同时,还需构建布局合理的湾区交通体系,不仅要建设港深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还应推进湾区沿海城市综合性枢纽站点的建设,将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起来,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布局。
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补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T」型城市圈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打破区划壁垒。有关部门应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遏制过度竞争,避免重复建设,借鑒国际着名湾区的经验,积极推进港深一体化,促进粤港澳跨境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从行政区化的多核心城市向市场化的单核心城市转变。
发挥港深的优势
唐杰表示,香港具有科学、教育以及全球人才引进等优势,而深圳的科技创新以及高端制造业排在全国前列。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应发挥香港和深圳的特殊优势,推动港深共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与此同时,建议港深共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
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丘健明认为,发挥港深的优势,首先要发挥深圳的作用。深圳的GDP、进出口总额以及财政收入等约占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分之一。除此以外,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占GDP的4.1%,大约是800亿。并且,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大约占粤港澳大湾区的42.6%。更重要的是,深圳是唯一与香港接壤的内地城市,在促进与香港的互联互通,以及要素的高效流动方面,可以给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提供示範。
下一篇::【财经观察】港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