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忆饶公:毕生心繫修志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2月10日

文化人忆饶公:毕生心繫修志

图:饶宗颐抗战年间滞留香港后,几十年来始终关心修志事业

国学大师饶宗颐仙逝,是香港以至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接受《今日时报》专访时慨叹:「饶公是卷帙浩繁的大书。如果能及时做他的口述历史,相信是珍贵的文献!」饶公年轻时继承父亲遗志补编修志,来港后几十年来亦一直关心修志事业,如今又一名历史见证者凋零老去了,香港再不及早正视和抢救文化瑰宝,只会再留下唏嘘与遗憾。潘坦言编修香港地方志,亟需政府实质支持,例如牵头组织基金,以落实学者修志的初衷。\今日时报记者 汤淩琰、吕少群

「饶公是中国文化的符号,香港一面文化的旗帜。」致力文化传播事业的潘耀明说,饶宗颐的成就是后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其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年轻人很大的启发。他透露,2000年开始,香港作家联会联合社会文化界,向政府倡议成立香港文学馆,如今十多年过去,当初参与倡议联署的三十几位作家,包括国学大师饶公在内,有六位已经过世,文学馆依然没有着落。

「香港一个七百多万华人社会,却没有文学馆,如何向下一代交代?」潘耀明指出,香港不缺人才,有饶宗颐这样的国学大师,读者最多的金庸的所有作品亦在香港完成,但这些都是民间自发的创作行为,「没有政府支持,香港环境沙漠化,是人为造成的。」

大师承父遗志 修志先行者

只有文化才是长远的。创立敦煌学、潮州学的饶宗颐,18岁就继承父亲饶锷遗志,补编《潮州艺文志》而一鸣惊人,后来成为《潮州志》主编。抗战年间因病滞留香港后,几十年来始终关心并曾指导潮州修志事业。

潘耀明说,内地小至一个县城有县志,到市志、省志,十分齐全,「美国国会图书馆甚至保存一套完整的中国地方志,有几千册。」在全国範围内,只有香港和澳门尚未编修地方志,相邻的澳门政府已经拨款六亿元,并聚集一批学者编撰,「香港的地方志工程,却迟迟未开始。」2007年香港地方志工程启动,可惜11年过去迄无寸进。

「香港是国际大都会,也仅仅是国际大商会,却不是文化大都会。」潘耀明指出,编写地方志,可以帮助港人更全面的了解香港,为后人提供系统的资料,亦可作为向世界介绍香港的权威的参考,「编写地方志,终归是政府行为。」

「香港没有完整的资料,如何提升香港的国际地位?」潘耀明说,政府支持修订地方志,未必需要直接拨款,但作为一个牵头人,可以向类似赛马会等机构及商界募集资金,并集合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商讨。「修志属于学术研究,政府不宜介入过多,但要有起码的支持,如牵头设立『地方志资金』,相信会有商会愿意赞助。」

採访见证人 「抢救」历史

潘耀明续称,编写地方志,部分内容可以採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聘请专人去採访历史的见证人,如目睹地区变迁的长者、逐渐消失的行业的前从业者。他举例,纽约唐人街成立了华人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有专人负责访问老华人,亦有华人研究专家留驻。「这些人年龄愈来愈大,趁还有机会,将他们经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参考。」他补充,粤语流行曲奠基人之一的顾嘉煇先生,曾经表示愿意为保留文化资源「做一些事」,「老人家已届耄耋之年,没有力气亲自写,必须要有专人访问才能成事!」有见于无数行业鼻祖、代表人物正在凋零老去,「抢救」工作仍未展开,潘耀明深表遗憾和焦虑。除了政府不支持,潘耀明坦承,还有一些政治因素。他认为,一些历史事件已经过了很久,是非对错并不是地方志要探讨的,亦未必需要下结论,「可以放上照片、事件簿等原版资料,客观介绍,不做总结,只作参考。」

上一篇:医管局掷九亿降前线医护压力
下一篇:老闆开工玩「抽奖」$500利是落谁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