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深
一直被视作娱乐综艺节目的《奔跑吧》,最近一期将节目主题聚焦在了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这个公益话题上。节目组带领一众明星参观并亲身参与了垃圾回收、垃圾填埋、厨余处理等多个垃圾处理环节,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和令人忧心的现状,不仅揭示了当今中国「垃圾围城」这个平时隐藏在城市光鲜外表之下的严重问题,亦让环保相关的话题乘势登上了热搜。藉助节目的影响力,许多年轻人心中种下了环保的概念,亦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期节目在娱乐性、公益性和教育性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正面效果。
但震撼也好,反思也罢,真正谈到垃圾分类问题,网友却有很多吐槽。正如很多网友在微博留言中指出的,「我们也很想垃圾分类,但却没有相应的分类设施」、「我把垃圾分类了,垃圾车却一起装走了」、「手裏拿着垃圾,却不知该算在哪一类」、「与其教育老百姓,不如治理一下过度包装」、「平时都在996,哪还有时间去垃圾分类」 这些留言,或多或少都代表了老百姓平时面对垃圾分类时的种种疑惑和困难。

垃圾分类没那幺简单
显然,中国的垃圾「分类难」,不能仅仅归咎于老百姓的「素质低」--分类设施不足以及缺少管理维护、令人无所适从的分类标準、分类处理能力不足以及效率低下、缺乏分类教育、商家的过度包装等,都是直接导致当今中国「垃圾围城」的直接原因。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宣传环保意识,还必然建立在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广泛的公民教育等基础之上。每一项,都是社会整体资金和时间的巨大投入。
无疑,很多人在谈到垃圾分类时,都会谈到以垃圾分类精细化、专业化而着称的日本作为正面例子。但事实上,日本人为垃圾分类所付出的隐含代价是十分巨大的--除了日常不便、处理垃圾对劳动力的佔用等,处理垃圾的巨大成本还极大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慾望,阻碍了社会经济和资源的正常循环,成为日本青年一代「食草化」、「佛系化」的重要因素。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能否複製日本的经验,除了需要考虑整个社会体系的巨大不同之外,更需要深思的就是:中国能否为了垃圾处理承担如此巨大的社会成本?
其实,垃圾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恰恰是经济学理论中最为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生产者与消费者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必须由全体社会成员买单。即使看起来,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解决了污染和垃圾处理问题,但实际上,这不过是「负外部性」由发达地区转移至欠发达地区所造成的假象。换句话说,只要人类仍旧需要建立在市场规则之上的发展,垃圾与污染问题就不可避免的在全人类的範围内存在。
或许,就是让人类又爱又恨的「发展的诅咒」吧。


下一篇::公众人物的隐私边界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