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韩暴露台政局困境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7月12日

文丨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潘锡堂

日前,在绿营强力动员下,高雄市民以93万多票通过罢免韩国瑜市长,体现两点意涵:一、赞成罢免票超过罢免所需的57万票门槛,说明了韩国瑜当选不久即转战2020大选,无法获得市民谅解;二、投票率仅42%,可视为市民不满民进党政治操作的另类审判。韩国瑜遭罢免后,随即传出高雄市议长许崑源堕楼身亡。一天之内,国民党在高雄折损府会两员大将,这不仅是党的挫败,也是党主席江启臣领导威信的严重折损。值得探究的是,2018年风起云涌的「韩流」是否已经消散,民进党自此再无对手,台湾将进入民进党一党独大的局面?

民进党罔顾程序正义

韩国瑜以非典型国民党姿态崛起,跨越蓝绿藩篱,唤醒所有生活日益艰困及对民进党滥权反感的民众。易言之,韩国瑜能激起民意狂潮,根本原因在于他「让人民发大财」的「拼经济」论述主轴,获得众多庶民共鸣,因而争取到跨党派、世代与省籍的支持。遗憾的是,韩国瑜于2020大选回到国民党同温层,蔡英文却连续操弄「反中」及「反修例」两诉求,抢回「韩流」的中间与浅绿两大支持群,「韩流」只剩下深蓝,因而溃败。

尤有甚者,韩国瑜甫当选市长就转向选2020,予人信任感的撕裂,在绿营鼓譟下,更加深高雄人对韩的不谅解,终于从2018年的「讨厌民进党」变成「讨厌韩国瑜」,冒出93万多的惊人罢免票数。然而,此次罢免案表面上由民间团体发起,却处处可见蔡英文当局介入的斧凿痕,最后虽罢免成功,但民进党赢得一点也不光荣。例如,《选罢法》规定就职未满一年不得罢免,但此次罢韩提案却很早就发动;「中选会」一再介入并「放水」,罔顾行政中立及程序正义。此外,蔡当局很多部门从周边发动助攻,尤其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常会下令发动罢韩,在在都让「罢韩」的操作达到高峰。

若要说这场罢免是如民进党所宣称的「民主的胜利」,实则不然。平情而论,此次罢韩形同2020大选的「延长赛」,韩国瑜在2020大选败选,使得罢韩成为民进党的政治「红利」。尤其,民进党挟「完全执政」之威,赤裸裸地下达罢韩动员令,都让这场罢免沦为政治对决,而非市长施政的满意投票。曾是民进党一员的民调专家游盈隆一针见血地指出,民进党最无法容忍韩国瑜的,不是他参选2020,而是他「偷窃」了民进党的起家厝--「民主圣地」高雄,「让民进党颜面无光」。换言之,让民进党忍无可忍的,无关政绩,也无关韩国瑜是否中途落跑,而是他让民进党没面子。

蓝营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经过2020大选和罢韩两次投票,庶民仍在,「韩流」却已退潮,台湾社会重回蓝绿对峙、朝大野小的威权体制状态,只是换成绿大蓝小。民进党已达到权力颠峰,滥权也达到高峰,却透过强势大内宣,让社会只能有一种声音,这是最严重的民主危机。展望未来,台湾的外部环境会更危险,经济会更困难,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权力游戏,而是有效的监督制衡。换言之,展望未来,「韩流」虽散,但庶民的基础将更扩大,其中关键,一方面在于贫富差距问题不断扩大,当前台湾经济饱受新冠疫情之苦,蔡当局却纾困无方。另一方面蔡当局始终无法改善两岸关係,让相关行业走出困局。只要这个罩门一日不除,民众对韩国瑜号召的想像与期盼必将长存。

至于国民党的在野制衡角色,目前似乎侧重在对民进党的日常施政批判,却只有「狗吠火车」的作用,无力改变现实。国民党若不能对民进党作更深入的揭弊调查,或结合民间团体对社会不公现象作更有效的揭露,国民党的在野监督制衡将仅止于「口头批判」的层次,并无助于大众察觉民进党的自私与颟顸。因此,国民党必须广伸触角与不同的公益社团接触或结合,开发更有深度或具时代意义的议题,才能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再者,从韩国瑜2018年以89万票当选,如今却被93万多票罢免,蓝营若想在市长补选胜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国民党不如改变心态,透过补选过程「练兵」,发掘及培养在地人才,提出好政见并长期深耕。国民党现在需要的,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应藉无可迴避的补选展现政党的格局、气度与理念,同时也给「躺选」的民进党一定压力。

总之,庶民一直都存在,只是长期被忽视,涵盖浅蓝、中间及部分浅绿,属于经济弱势,他们的困苦与人数不因韩国瑜个人政治际遇起伏而有所消长,却因蔡当局执政无方与路线偏差使人数日益增多。民进党执政下,台湾会愈来愈穷,只要庶民生活困境无法有效排除,「新韩流」将可能随时再起。

上一篇:环时社评:香港乱了一年,不会再乱一年了
下一篇:【海峡观察】台拒陆生 先受其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