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
loading..

全心全意建设新香港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2月13日

周八骏

1月19日在参与竞选第五任行政长官的演说中,曾俊华提及上世纪80年代香港向外移民潮和当前一部分香港居民打算向外移民。这样的相提并论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原因不同。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持续出现向外移民潮,是由于这些移居外国的香港居民对于1997年7月1日后的香港前途和命运深感惶恐,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这部分香港居民长期深受港英薰陶和教化,对内地和国家执政党持有成见和偏见。而今,有一些香港居民打算向外移民,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信仰和信念遭受了重创。他们以为「九七」前建立的制度足以维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他们以为伦敦于1984年设定的「还政于民」民主路畅通能够达致在香港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目标。这两点都未能如愿,而本地的政治领袖又未能提供他们新的信心支柱,于是,有金钱及其他条件移居外国者便动了离开香港的念头。

其次,规模不同。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向外移民潮,不仅持续了10多年,而且,每年多达数万人。而今,每年不超过一万人。在香港本地人口自然率为负数的背景下,特区成立近20年人口总数由650万增至730万,可见,外来居民移居香港与香港居民移居外国或外地之净值是正数。

最后,却决非次要的是,条件不同。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移居若干西方国家的香港居民,从1995年开始络绎不绝地返回了香港。据一项调查,大部分这一类人都已再度定居香港。因为,他们在移居国的境遇不及原来在香港,并且,香港回归后借助中国经济崛起而经济状况明显优于移居国。而今,不仅香港经济优于许多西方国家,而且,西方国家正在冒起的所谓「民族主义者的国际主义」(Nationalist Interna-tional),肆无忌惮地鼓吹「排外」,对香港打算移居这些国家的人们而言是不可能不戒惧的新因素。

西方排外风潮令人寒心

香港居民愿意移居的是美国和英联邦国家加拿大、澳洲以及欧洲若干西方国家。

1月21日,欧洲多国极右翼政党在德国中部城市科布伦茨举行首次集会。来自欧洲各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100多名高层参加,包括法国国民阵线党魁勒庞、德国选择党(Alternative fur Deutschland,简称AfD)主席佩特里、荷兰自由党领导人维尔德斯、意大利的反欧盟政党「北方联盟」党魁萨尔维尼等。欧洲各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共同政治主张是「民族主义、反移民」,西方媒体名之曰「民族主义者的国际主义」。「民族主义者的国际主义」从2016年6月英国公投脱欧和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两次成功中获得极大鼓舞。法国国民阵线党魁勒庞称:「2016年是盎格鲁 撒克逊国家觉醒的一年,而2017年将是欧洲大陆人民觉醒的一年。」

1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规定所有难民将在120日内被禁止入境美国,其中叙利亚难民将无限期被禁入境;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和也门共7个穆斯林国家的国民,将在90日内禁止入境美国。禁令将适用于持有双重国籍者,但加拿大双重国籍者除外,而持有绿卡的相关国家国民亦受影响,一旦离开美国国境,重新入境时要经额外审查。行政命令亦将2017财年接收的难民上限大减逾半至5万人。

诚然,「民族主义者的国际主义」没有把矛头直接对準香港居民,香港居民不在特朗普欲禁止或收紧入美国签证之列,但是,香港的中国血统居民毕竟不属于「盎格鲁 撒克逊白色人种」,那些西方国家愈演愈烈的排外风潮岂能不让香港居民寒心?!

应引导港人建设香港

因此,作为行政长官参选人,志在登临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领导位置,与其耸人听闻地把上世纪80年代香港向外移民潮和当前一部分香港居民打算向外移民相提并论,不如引导香港居民全心全意建设新香港。

全球动荡,香港是罕有乐土,香港政治矛盾虽然复杂而深刻,香港经济转型虽然困难重重,香港民生问题虽然积重难返,但是,香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依靠中国这一全球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发动机,能够确保比较稳定的增长。

上一篇:我看特首四条件
下一篇:下届特首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