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派钱也做到还富于民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3月18日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天发表了他上任后首份财政预算案, 社会上一直关注会不会「全民派钱」的问题终于揭盅,结果是「只字不提」。但只字不提并非等于没有「还富于民」,这正是笔者对今次预算案最欣赏之处,因可以问问每一位市民,他们在今次的预算案中有没有受惠?如果有留意到预算案中的内容,相信大家都同意,政府今次「派糖」可说做到人人有份的,只是糖果的数量有差别,弱势社群和基层家庭受惠的範畴比较多,所以他们收到的糖果会多些,而这不就是大家所乐见的吗?

在预算案公布之前,由于大家都知道库房「水浸」,所以社会上便有人提出「全民派钱」,来个皆大欢喜。这种做法,相信最易赢得掌声,但是不是最佳的惠民之举,笔者对此一直有所保留。事实上,「全民派钱」香港并非没试过,2011年曾俊华当财爷的时候,由于有盈余,想惠及「打工仔」,打算派钱落「强积金」户口,引来全城劣评,结果政府急急推出「全民派钱」来「补镬」,只要年满18岁的港人,无论身在何处,每人都可获派6000元。

那一次派钱,共610万人有资格领取,派了366亿元,连同付给银行及政府为派钱而消耗的行政费用,整个开支约370亿元,佔去前一个年度751亿元财政盈余接近一半。试想,那610万港人之中,有多少人是真正需要接济的?假如有一半人没此需要(包括已移民海外港人及一些中上家庭),即最少已有逾180亿元是虚耗的。

共享成果更大手笔

同样道理,若今年再「全民派钱」,每人再派6000元,由于人口多了,行政费用亦有所上升,估计整个开支需约400亿元。

虽云本年度盈余有1380亿元,400亿元佔不足三分之一,尚有千亿盈余,但主要问题是对于经济上有能力自给自足的中上家庭来说,本来无此需要,如有这笔意外之财,也是政府硬塞给他们「买花戴」,意义不大。反而,把那6000元用来让一些贫困家庭得到更多的帮助,让他们享受到多些社会的经济成果,岂不更有意思?

而今,财爷不派钱,那省回来的400亿元怎处理?在「共享成果」的章节内,可见政府已有安排,包括:宽减75%薪俸税和个人入息税;宽减75%利得税;宽减差饷;各种福利及援助金如综援、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伤残津贴、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及鼓励就业交通津贴,均出「三粮」;向有需要的学生一次过发放2000元津贴;以及为参加下年DSE的考生代缴考试费等等。这些措施加起来,除了令库房减少433亿元收入之外,还要额外增加逾83亿元开支,合共涉资超过516亿元,比起「全民派钱」更大手笔,且用得其所。

中小企也兼顾

除此之外,预算案调整税阶、提高供养子女及父母的免税额、再增加长者医疗券金额等,都回应了各界的诉求,相信市民大众都「收货」。

至于笔者最关心的中小企问题,财爷亦有兼顾,提出了六项改善支援计划,包括:一为「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专项基金)注资15亿元;二将「专项基金」下的企业支援计划的资助地域範围由内地扩大至东盟;资助企业推行拓展内地和东盟市场项目,而这些项目的资助累计上限各自为100万元;三为「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和发展支援基金」注资10亿元;四将「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的企业累计资助上限,由20万元增至40万元,并取消现时最后5万元资助额的使用条件限制;五是延长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特别优惠措施的申请期至2019年2月8日;由新一年起的五个财政年度,向香港贸易发展局增拨合共2.5亿元,协助香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把握「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机遇、推动电子商贸,并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高端会议展览及採购中心的地位。

对于上述措施,工商界和中小企都是欢迎的,只是觉得现时的申请手续过于繁複,审批过程关卡重重,以致不少中小企望而生畏,故希望政府能设法把申请程序尽量简化,因商机一瞬即逝,审批得来恐机会已过,一切徒劳。

此外,整份预算案24000多字,超过200个段落,财政司司长在立法会内宣读了超过110分钟,比一齣电影时间更长,且由于内容有部分是交叉重叠的,令听众感到冗长及难以消化。因此,建议财政司司长可效法特首林郑月娥去年10月发表施政报告的做法,在立法会上宣读「精华版」,全文让公众网上下载,效果可能会更好。

上一篇:区诺轩是个「大话精」
下一篇:捍卫宪法基本法权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