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生
近日九巴工潮可谓有惊无险,罢驶行动虽一度引起各界恐慌,惟在只获少数车长响应之下,结果陷入「示威变示弱」之窘,而在劳资双方对话之后,工会发言人叶蔚琳正式宣布暂停行动,并抛下一句「俾我好好休息一下」。
九巴实应认真加薪
平情而论,九巴的薪酬调整方案,确有玩弄数字游戏之嫌。经计算后,新机制仅仅将原先的花红金额,拨入基本薪金之中,意味车长实际所得未必增加,所谓加薪之说难免惹来偷换概念的失实批评。然而,无论如何,将不确定或可变动的花红,变为确定兼固定的底薪,始终都对车长有利无弊。难道反过来,将薪酬计算办法还原基本,才最符合车长的利益吗?事实上,换作其他打工仔,见工时面对类似两份合约,相信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底薪较有保障的。所以,与其批评九巴薪酬方案是偷换概念,其实批评人者何尝不是同样偷换概念?
话说回来,九巴实应认真加薪,从而吸引更多车长,以纾缓因人手不足而导致驾驶安全下滑的问题。大埔车祸便疑因没有更合适的车长所致,所以,透过改善待遇来确保安全,无疑是该次悲剧的血的教训。
抗争愈益激化
然而,九巴方案不够进取及吸引的因,又是否足以构成车长发动罢驶的果?近年社会有种风气,就是只要找到对方的碴,则不管过失多大,都动辄用上最激烈、最极端、最严峻的手段抗争。早前浸大学生冲击佔领语文中心的事件亦然,难道就没有较温和的办法表达诉求,又或可以由低至高地逐步升级,而非一开始就出动杀手?「和理非非」之没落,正好折射了抗争手段的最大化倾向,而诉求与手段亦日渐变得不相称起来。
损人利己惹反感
进一步言,抗争手法也愈来愈损人利己。事实上,罢驶岂不是劫持乘客利益以至全港交通作为筹码,以争取自身薪酬福利的改善?当然,九巴安全质素得以提高,乘客还是最终得益者;不过,就似「佔中」单方面以为是帮广大市民争取民主般,到底市民及乘客是否支持抗争手法?抗争手法有否取得民意授权?争取目标又有否得到广大市民认同?抗争者似乎都自把自为,甚至监人乃后。
观乎绝大多数的九巴车长无参与罢驶,不少还在车厢贴出「叶蔚琳不代表我」字样,正好凸显他们对这种劫持乘客及监人乃后做法的不以为然。会员人数最多兼数倍于叶蔚琳的「月薪车长大联盟」的「汽车交通运输业工会九巴分会」,便反对罢驶,另外会员人数排第二并倍多于叶蔚琳工会的「九龙巴士职工总会」,也表达了同样立场。车长如是,乘客自然就更反感了。
罢驶闹剧得以安然过渡,说明过激手段不获市民支持,道理跟其他抗争行动「示威变示弱」同出一辙。还望类似思维能够知所收敛,过去经验印证,香港的示威钟摆已经转向,过激手段注定失败。然而,即使九巴貌似赢得胜利,惟加强与员工间的良性互动,确保人手充裕及行车安全的步伐仍不能够停止下来。唯有如此,才是从错误中学习,避免再次酿祸的应有之义。
下一篇::扶持中小企犹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