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中小企犹有不足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3月18日


香港中小企业总会会长刘炳均

预算案的第110段是扶持中小企措施,例如注资及优化「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及延长「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的特别优惠措施的申请期限,这些建议是合情合理,但向「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下称基金)注资15亿元,则有商榷余地。这个基金是针对内地设厂的港资企业,上限是港币50万元,目的是令港商继续留在珠三角地区生产。

基金微不足道

建立品牌是长期的市场策略,动辄需时十数载而推广费用更不是中小企业所能负担,区区50万元微不足道。至于升级转型,将生产自动化及数码化,更加是可望而不可即。笔者建议将基金转为扶助本港的中小企,例如扩充劳动力及租金特惠等措施,因为劳工短缺及租金昂贵乃中小企致命打击。措施包括:

一、租金可作双倍扣税,例如租金100万元可作200万元报税。二、按中小企的营业额资助部分租金。三、现时的租金绝大部分包含差饷,所以每季宽免差饷2500元对作为租客的中小企没有得益,建议立法规定业主要在租金上扣除所免差饷,回馈中小企业。四、增加交通津贴及在职家庭津贴,释放更多劳动力。五、对65岁的退休人士,可以豁免他们的薪俸税,鼓励他们再次投入劳动市场。香港劳动市场目前全民就业,失业率低于3%,医疗服务及基建工程均缺人手,笔者认为可以输入劳工,但只限于政府医疗服务及公营房屋基建,期满要返回原居地。

预算案认为香港税基狭窄,因为税收大部分来自地价及物业交易。以2018至2019财政年度为例,特区政府预计税收中的25.7%来自利得税;20%来自地价;16.5%来自印花税及9.1%来自薪俸税,共占总收入约七成,而大部分的收入直接及间接跟金融及地产有关。笔者认为税收可以有限度调校,但目标主要是改善社会融和及收窄贫富差距,例如特区政府可以徵收主板上市公司的股息税与内地H股看齐(后者的股息已扣除10%的股息税)。至于环保税及奢侈品税都可以考虑,但目的都是实现一些社会责任而不是为增加收入。香港要维持一个简单及低税率的经济体系,否则很难与邻近地区竞争。

只顾上游忽略下游

与其说香港税基狭窄,不如说香港行业狭窄,因为香港的服务业占香港GDP 90%以上,而制造业仅约1%而已。预算案提出500亿元注入创新科技範畴,包括200亿元发展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100亿元;预留100亿元予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平台及100亿元改善科学园设施。笔者认为只顾及上游的创新及发展科技,而忽略中下游的制造业及市场品牌推广,无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举措,对香港的中小企及整体经济毫无裨益。香港有创新科技人才,但碍于香港的中下游配套不足,任何新发明只好申请专利,然后拱手于人,故此这500亿元应该将部分转为开发价值链的中下游而刚刚成立的「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下称委员会),可以为香港的工业寻找新方向及为经济多元化定位。但委员会不应太集中于高科技产业,因为这并不是香港的强项,且投资不菲。

香港有很多优势可以加以利用,例如香港是「长寿之都」。香港投资推广署可以推广这个美誉,吸引国际有品牌的药厂来港生产药物及健康补充食品。农业生产及自动化也应该列入讨论範围,这不单是经济问题,也是全民健康问题。

预算案估计2018至2019财政收入为6045亿元,支出为5579亿元,盈余估计为466亿元。土地出售及物业转让印花税的收益是受经济及政治因素影响,不应视为恒常收益,要当作意外之财,所以应该低估,才算是稳健的公共理财之道。如果明白这一点,香港市民就不会谴责财政司司长近年的财政预算,屡屡低估财政盈余。不过,特区政府对香港的长期投资及经济多元化,也应该有承担,突破性地用一部分财政储备作策略性及长远发展,以免香港失去竞争力。

上一篇:九巴事件的多重教训
下一篇:预算案可分享更多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