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房屋问题十分严峻。
学研社研究员 吴桐山
港铁宣布加价3.14%,马上引来坊间一轮批评。笔者认为,对无壳蜗牛来说,相比起如脱缰野马的居住成本,港铁这两年3.14%(扣减优惠后加幅大约只有一半)的加幅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香港各大屋苑呎价万元以下的已经被消灭,也就在一年前,不少还在八九千元的屋苑,现在呎价已经上万一,市民上车的门槛,一年间上升近三成。没错,交通压力是一个问题,但可以这幺说,相比起居住问题,香港的其他民生问题都是芝麻绿豆一般的小问题。
土地供应「饿极了」
新一届特区政府对土地房屋问题素来重视,可惜上任9个月以来,仍然没有办法对楼价上升势头起降温作用。这年代的资金流、信息流都比过去快了许多,对一家互联网企业而言,9个月已经很漫长,就看我们以哪个时代的标準来要求自己了。
对于土地的供应问题,特首林郑月娥成立了一个「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探讨拓地之法,即将展开谘询,也许社会仍在等待这个小组得出一个结论、凝聚一个共识。不过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日前在李嘉诚宣布荣休的时候,李泽钜对土地供应打的一个比喻,笔者觉得恰到好处。他大意是说,假设现在很肚饿,「我去餐厅食饭,点菜后,个侍应仲问我上汤定冷盘先,咁梗係有就上啦,饿啦。」香港欠缺土地发展,坊间已经有无数的数字、文章去说明,早已是社会共识,无须再多费唇舌。香港社会现正处于对土地「饿极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设立一个小组去讨论应该先上汤还是先上冷盘还是先上菜,是否有必要呢?这种状态就正如李泽钜所说的,有就上啦!仲使问?反过来问,过去这幺多年,社会都对填海、开发郊野公园等议题没有共识,难道搞一个专责小组去讨论讨论、谘询谘询,就能达成共识?不达成共识是不是就不开拓土地?再过20年都不达成共识是不是继续不开拓土地?
没有共识怎幺办?
专责小组的谘询还没有开始,社会上不同利益团体已经开始「卡位」。有的人将矛头指向粉岭高尔夫球场,有的人觉得应该重填海,也有人坚守郊野公园一寸也不能少,众说纷纭。笔者实在对之后的谘询不寄予厚望,笔者倒想问问政府,如果谘询之后的结果,是社会仍然没有共识,是全部选项都不推动呢?还是全部选项一起推动呢?在楼价高耸入云、社会饿到将死的情况下,显然应该选择后者:既然没有共识,就全部一起做。
香港已是十分成熟的社会,任何发展都会涉及一群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因此,欠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勇气。要解决一个冰冻三尺的问题,有的时候真的需要一种矫枉过正的勇气,因为我们曾经停止过开拓土地,因为我们的楼价冲过头了,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在开拓土地上勇于冲过头。这是世上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股票估值由过高走向过低。虽然我们都知道,土地供应过多会造成楼价大跌,会对很多人带来痛苦。但在你极度饥饿的时候,你还需要去担心「吃撑了怎幺办」吗?事物的发展必然是高峰走向低谷的,到时候再说吧。笔者只知道,如果我们没有不惜矫枉过正的勇气,我们永远走不出当前深陷的怪圈。
下一篇::【港事讲场】「大和解」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