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
早前,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民主党党庆中捐出3万元,其社交网站更加上「大和解」标籤,使林郑月娥和民主党遭受其他反对派的抨击。他们认为,林郑月娥当日捐款是要「收买民主党」,而民主党竟不拒绝捐款,则是毫无「风骨」的表现。部分反对派则翻旧帐,重提民主党过去曾跟中联办官员会面,以及支持港府在2011年提出的「超级区议员」政改方案,借机批评民主党「投共」、「出卖香港」。

林郑 资料图片
及后,特首在记者会中亲自解释,全因她跟李华明相识20年,才会在对方当晚献唱时捐款。她又解释,社交网站出现「大和解」标籤,纯粹是特首办职员自作主张,对方事后已跟她致歉。用林郑的话来讲,她在当晚捐款,纯粹是一个「人性化和友情的行为」,部分反对派批评捐款怀有政治动机,不过是他们妄自揣测。
当然,在这次「捐款风波」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反对派其实并非铁板一块,各个山头之间一直面和心不和,一有机会便会借题发挥,乘机向「同路人」开火。任何人若是天真地认为,特区政府只须跟某几个反对派政团修补关系,便能达致传说中的「大和解」,结果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反对派非铁板一块
大家或许会问,为何反对派各个山头时常相互倾轧呢?要了解这个问题,便必须从香港的选举生态和制度谈起。自回归以来,香港的政治形势,便形成了爱国爱港建制派,跟亲西方反对派对立的局面。撇开反对派跟建制派的得票比例不谈,两派经过多年的政治博弈之后,大家都已有各自的「基本盘」。换句话说,不论任何一方,已再难以从对方的「基本盘」中撬走选票。
与此同时,香港自回归以来,立法会选举改行比例代表制。从某程度来讲,比例代表制有其优点,能使弱势社群的声音有机会进入议会,亦能更客观地反映各政团的实力,但是也会使激进党派更易取得议席。另一方面,随着2011年的政改方案通过,立法会地区议席增至35位,也使当选门槛降低。以2016年大选最后一席的当选门槛为例,新界东和新界西的门槛最低,分别只有6.1%和5.9%。
为争选票行激进路线
在上述情况之下,部分反对派的年轻一辈,便会改为主张激进路线,从而增加胜选的机会。由于他们跟传统反对派票源重叠,为了抢夺选票,自然需要寻找机会,向「同路人」开火,从而凸显自己比对方立场更坚定。
更重要的是,新冒起的反对派变得激进,也会使得传统反对派党团丧失「和解」的空间。因为他们只要变得温和,或者向政府稍微释出善意,便会遭到激进派的狙击,使其选票流失。他们只有继续事事跟政府对着干,为反对而反对,才能保住议席,今次民主党在捐款风波之后的表现,便是典型例子。由此可见,所谓的「大和解」绝不现实,只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罢了。
下一篇::坚决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