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策切勿摇摆不定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5月03日


杨汉群

4月19日,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就立法会议员针对「港人港地」所提质询时作出回应,指现届政府中,他本人曾与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清楚讨论」,没打算再推出类似「港人港地」措施的地皮。这变相宣布「港人港地」政策终结,某程度也再次凸显政府房屋政策摇摆不定的问题。

「港人港地」旋起旋灭

探讨有关问题前,或应先回顾「港人港地」的缘起和实施经过。2012年政府换届前,香港楼价已呈急升,当时有不少声音指非本地人以海量资金大举「扫货」,「抢贵晒香港楼」。由于房屋问题严峻,2012年甫上任的新政府遂急急于短时间内推出「港人港地」。该政策的地契条款规定,「港人港地」项目由批地日子开始计30年内只可卖予香港永久性居民,买家不能用公司名义买。虽然业主可以出租单位,但预缴租金不得超过12个月,每份租约租期亦限制在5年之内。地政总署亦规定由批地日子开始计30年内,单位转售、放租及承造按揭,都要获署方书面同意。可惜,无论规限得如何严谨,依然无法纾缓楼市过热的问题,政策明显效益不彰,而政府自从2013年推出过两块「港人港地」地皮之后,就未有再推,令「港人港地」名存实亡。黄伟纶局长近日在立法会的回应,算是2017年7月1日上任的新一届政府正式为该政策盖棺。从整个推行过程及成效来看,很显然,「港人港地」推出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令人遗憾的是,急于求成而未经深思就推出不成熟和成效不彰的房屋政策,不是首次,「置安心资助房屋计划」(简称「置安心」)就是前车。「置安心」是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于《2010至2011年度施政报告》中其中一项新推出的公共房屋计划,由香港房屋协会负责兴建房屋及发展,并以市价租予中等收入的市民,而租户在购入其单位或私人市场上的单位时,可获租住期间所缴纳净租金之一半作为资助。然而,计划公布后,民间反应欠佳,认为如果楼价持续大幅上升,「置安心」租户所得的资助将会被楼价升幅吞没,未能降低当时社会日益强烈的要求政府复建居者有其屋的诉求,难怪不少人将「置安心」谑称为「至灰心」。2012年8月,上任不久的梁振英政府宣布中止「置安心」计划,原计划兴建的住宅单位将会改为出售。2013年1月16日,梁振英在新一份的施政报告中宣布,不会再兴建任何「置安心」项目。而本届政府上台不足一年,就近乎叫停上届政府的「港人港地」。给人印象香港房屋政策,真不知是循环往复还是重蹈覆辙!

前车之鉴 令人扼腕

当然,若发现政策不当,及时煞停是应该的。但是,九七后一些本应继续推行的正确房屋政策却未能贯彻,尤其「八万五建屋计划」(简称「八万五」)特别令人歎息。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度施政报告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值得留意的是,「八万五」并没有提出开发郊野公园等具高度争议的土地开闢计划,故在当时楼价急升、居住问题严峻(远远不及目前严峻)的情况下,公布初期受到社会广泛认同。不久,亚洲金融风暴爆发,楼市大跌(房屋回复合理价格其实是好事),所有矛头就纷纷指向「八万五」。其实,当时楼价大跌,只有两个主要原因:楼价过高、特大型国际金融风暴。可是,在「楼价升等于经济好」的长期愚昧迷信下,社会各界竟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攻击「八万五」。政府亦昧于一时的无理民粹舆情而屈服,让「八万五」「不提及等同不存在」。如果当时民智稍开,政府又能坚决推行,今天的房屋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还会如此不堪吗?想来实在让人扼腕!

历届特区政府都强调房屋问题是重中之重,这亦是没有争议的社会共识。然而,在推行土地房屋政策时,却每多举棋不定、左摇右摆,应该坚决推行的「八万五」遭白白放弃,思虑不周的「置安心」和「港人港地」旋起旋灭,结果就是白折腾,令香港整体未能受益。今届政府在房屋政策上,实应以前车为鉴。

上一篇:不容反对派抢夺历史诠释权
下一篇:许智峯应引咎辞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