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
假如写一本最新的科普书,题目叫做《白眼正确使用指南》,蹭一下两会「白眼姐」事件的网络热点,不知道会不会畅销?
话说蓝衣女记者,在两现场对提问的红衣女记者大翻大白眼,在图和视频面前,所有文字描述都是苍白的,而最终引发的红蓝站队网络口水大战,传言让蓝衣女被吊销了记者证。原本以花絮为起点的白眼事件,原本可以喜剧收场,为何却演变了成了记者个人「悲剧」收场?
其实中国文人一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翻白眼。见到不顺眼的人或事,就以白眼对之。但历史上有很多不分场合,乱翻白眼被惩罚的案例,所以可以推断,蓝衣女的历史课没有学好。表面看起来,一个是红衣女太端,一个是蓝衣女太作,实际上还有一点,更为关键,定位失误,错把两会当作闺房秀场。
别想得太多
当然,百川归海,最后一切还要听官方的权威的结论。官媒《环球时报》指出,最终决定这件事性质和走向的,还是大多数网民的兴趣究竟是什幺。真实情形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就是蓝衣女记者在那个场景下翻白眼的滑稽本身,而不是一些人做出的那些引申。公众只愿意往前稍微多了解一点,能帮助他们更完整地「欣赏」蓝衣女记者的表情,但他们并没有兴趣跟着分析者和引导者走太远。
所以,官媒的最后结论的是,女记者蹙眉爆红,无须往多想,以平常心待之。那些自私的好事者,心中的负能量,缺少渲泄的渠道,却想借她人的白眼,翻自己心中之块垒者,最终害了他人。而所有的起鬨的网民,其实无意中都做了帮凶?
所以,对此事件的定性应该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翻了一个错误的大白眼,最后被错误的围观。反思的教训还有就是,凡事别想得太多了。
下一篇::考察湾区大开眼界